简论训练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写作训练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14383 浏览:59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大家都已认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还认识到必须早起步。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害怕写作的仍旧普遍存在。在单元作文训练中,有一部分同学看题发愁,难以下笔。困惑中,我思考着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中发现,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就是作文时不知如何选择材料,不懂如何去谋篇布局。针对学生实际,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大量的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阅读仿写

所谓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依照一句、一段、一篇的格式来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换言之,就是仿写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观察方法、表现手法。即在阅读感知范文、理解表达方式以后,及时进行迁移运用,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因此,仿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既可以对整篇文章全面仿写,也可以对文章的局部进行仿写。

1、句群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好多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句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同时,不妨来一段仿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国难,又进行了练笔。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分句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时可引导学生采用表达方法写一事物。有同学这样写道:学校门前的枫树真高啊,站在树下的人都看不到它的顶端;枫树真大啊,五个同学手挽手还抱不过来。枫树真奇啊,一到秋天,它的果子全身长满细刺,它的枫叶由绿变红,一片片从树上飘落下来。

2、片断仿写

课文的片断,有的结构富有特色,有的细节描写生动,有的表达方式精妙,这说明可仿写的基点各不相同。如人教版二下第5课《泉水》,课文特别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还洒下一路爱心。课文的段落结构也很有特点,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写法都一样,读起来通俗易懂,富有音乐感,学生容易模仿写话。我就引导学生扮演泉水,学着课文里的样子用笔写下泉水乐于奉献,热心助人的生动故事。学生有了结构上的模仿,又富有想象,还用第一人称更容易联系生活,他们兴致勃勃地写下了一段段可爱的文字,现举例如下:
生1:我流到山间的小溪里,看见许多小鱼在快活地洗澡,我说:“洗吧,洗吧!好好地洗个澡,我的水很清很清,洗干净了,和妈妈一起去找食物吧!”
生2:我流进绿油油的农田,田里的稻子大口大口地喝水。我说:“喝吧!尽情地喝!喝饱了,你会长得粗壮、茂密。”
生3:我流到静静的小河里,青蛙妈妈从洞里跳出来了,我连忙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又清又暖,快下来锻炼身体吧!练好身体,可以帮助农民伯伯捉更多的害虫呢!”

3、篇章仿写

一篇好的文章,定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读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其魅力所在的同时,从文章的立意、情节、技巧、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仿写。如《凡卡》一文给爷爷写信中插写了和爷爷在乡下一块儿自由生活的幸福情景。在《给××的一封信》时,学生很自然地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模仿。

二、利用阅读改写

改写,是把一篇现成的作品,在某一方面加以改动的写法。既可以改变作品的体裁,又可以改变作品的结构;既可以改变作品的人称,又可以改变作品的描述方法。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适当的改写,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练笔的机会,还使他们懂得了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1、改变作品的体裁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记叙文因其情节完整生动而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古诗改写为记叙文,同样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如学了《赠汪伦》后,我让学生自由改写,一个个有关“送别”的故事就诞生了。
有的说是李白离开时,没有让汪伦知道,是想避免常人离别的伤感;有的说不告而别未免失礼,李白曾留书信一封给汪伦,汪伦见后就来送行。虽然学生的改写可能与事实完全不同,但我认为比较合理。至少,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2、改变文章的结构。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学生作品的结构方式也可以因作者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改变作品结构练习写作,不失为一个良好的举措。比如:变总分式为分总式,变前因后果式为先果后因式,变顺叙为倒叙等。如学完《跳水》一课,便可引导学生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全文,在练笔的同时,还可体会到设置悬念的好处。

三、利用阅读促想象

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事物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它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全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1、填补空白,激发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许多课文的结尾言已尽却意无穷,往往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回味的余地。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月光曲》一课后,我问学生:“贝多芬走后,穷兄妹俩会说些什么?此时他们的心情会怎样?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后又是怎样地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他会想起些什么?”让学生在这方面有选择地进行“续写”。再如学习《穷人》一课后,学生被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所感动,此时,我问:“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孩子,又会发生些什么事?他们日后将如何生活?”让学生把故事想象下去。

2、增添情节,启发想象。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主动积极对课文的某些地方进行具体化的想象,我们要珍视学生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抓住契机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习《丰碑》中,学生还想了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谁?在受到风雪袭击时,他怎么想?”再如学习《白杨》中,学生提出“新疆是个怎样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的地方,那里有多艰苦?”“爸爸、妈妈这一批边疆工作者怎样建设新疆?”“孩子们到边疆学习、生活、将来会怎样?”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并组织各学习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扩写”。这样,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达到了学用结合,知识与能力迁移转换的目的。

3、创作,创造想象。

学习《草原》一课,学生经过品味词句,对草原的美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又通过音乐及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哪些丰富有美感的情境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愉悦心情。这时,我便问学生:“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吟诵一首怎样的小诗来赞美草原美景呢?”此时,学生正沉浸在草原美的情境之中,内心深处便萌发了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他们思考、交流,选取了最美的语言来描述草原的美,抒发了对草原的向往。几分钟之后,一首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小诗就诞生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造句、情境性编段等模仿练习积淀下来,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这种运用词感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还要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从教材入手,引领学生坚持练笔,慢慢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