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之美巧借“意外”绽放智慧之美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21213 浏览:944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意外”,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超越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思路或教案的突发的非预期事件。尽管偶然的、非预期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教师用智慧善待课堂“意外”,就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绝大多数学生过得愉悦而充实。
那么,怎样处理出现的课堂“意外”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善于利用这些“意外”,通过科学的方法,因势利导,发挥“意外”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动态生成,并用它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内容。笔者结合理论的研究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寻求建构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已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活”起来了,非预设信息在课堂中不断产生。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流势不再是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课堂上有时学生的发言似乎很离谱,可那就是学生当时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是生活经验的直接体现,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记得一位教师上《沂水春风》时,为了理解“沂水春风”的意蕴,探讨“曾点气象”。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请一位朗读水平教好的同学用极具表现力的声音朗读曾皙的话,配以音乐,引入情景。

2.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沂水春风”的情景,并给这幅画面取个题目。

3.对这幅“画”的寓意作探索和分析。

教师自认通过这样三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同学们能水到渠成得理解“沂水春风”的意蕴,能很好地完成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料课堂中却横生枝节,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浴乎沂,风乎舞雩”课文解释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暮春三月,即使在江南,入水游泳仍然冰凉彻骨,怎么能忍受沐浴后登高吹风?
此言一出,全班一片哗然,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这只是曾皙的一种假想罢了。”有的同学则应声质疑。这样的“意外”顿时引起了师生的共同兴趣,课堂的有效生成往往在矛盾冲突中诞生,于是课堂上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这未必是写实,其中可能有所譬喻。“浴乎沂”,既可清洁身体,又可净化心灵,因为水在古人心中是神圣的。在我国古代哲人眼中,自然不是无生命的存在,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品格情操。所以面对人格化的山川,古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问题在师生互相探讨中慢慢深化,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所以,教师要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构建,要珍惜这样的“意外”。

二、共同“遭遇”,合作探究

教师在讲课时,有时会出现被学生问住的情况,学生提出来的似乎不是问题,但又很难回答,搞的教师非常难堪。遇到这种窘迫的场景,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最为有把握的办法还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如我在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课,学生问:“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难道你只凭一双肉眼,就能都辨认出来吗?’生活了八年应该很熟悉了,既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怎么不能辨认出来?这不是矛盾吗?”在备课过程中,我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便如实说了自己的处境,希望同学们一起帮忙解决。有学生主动请缨说:“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文中的我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八年,可是我从来就没有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母校,只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对‘我’来说母校是熟悉的陌生地。另外,学校成了军国思想的灌输场所,更使我从来没有仔细去关注自己的母校。”虽然学生的的回答并不一定很完整很全面,可是个人觉得却很有道理。当老师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变被动为主动呢?一种方式是如实告诉学生自己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大家课后一起再考虑一下。还有一种是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相信学生,同时也能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意外”,可谓可遇不可求,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敞开胸怀接纳这样的“意外”,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相长,我们要敢于与学生共同“遭遇”。即使不能马上解决,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布置成作业,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

三、辨识价值,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智慧,教师只有用心去领悟、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取每一个新的生成点,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既然遭遇“意外”是教师课堂生活中的必然境遇,教师就应当正视它,更需要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去机智地应对它,应凭借自身的教学底蕴及时地进行教学诊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争辩、讨论,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
当学生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脱离文本主旨和游离文本语境之外时,便需要教师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使这些“意外”成为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有位学生问到:“老师,文中的儿子是不是小偷?”作为有经验的老师,感觉这样的问题好像不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可是这位老师顺势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1.文中的“儿子”真的是小偷吗?

2.如果你来设计故事情节,“儿子”是小偷,还是被当作小偷?

3.有的同学会想,“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对一位母亲而言难道不重要吗?可作者为什么偏要采取模糊化的写法?这样处理对母亲来说不是太残忍吗?
生:如果将重点放在儿子是不是小偷这个问题上的话,那情节设计就要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譬如要为儿子申冤昭雪。这不是作者所愿意看到。

4.(追问):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生:是不是小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这样死去是悲惨的。对母亲来讲,儿子永远是她的心头肉,是她的最爱。爱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那么下面我们找一找细节,来感受母亲的情感。

几个问题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从学生的模糊处诱发兴奋点,步步为营,走入文本的腹地,带领学生感受到了文本深处的美丽。在学生“意外”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机智,逐步显出文本的核心价值,充分关注学生,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当然,只要课堂教学存在,“意外”便会时时发生,教师还应根植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历练和挑战自己,勤于积累、乐于反思,这样才有可能成长为富有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自己教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618jyw.com
学的立足点,正像钱梦龙老师说的: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巧用学生的“意外”作为教学凭借,师生合作,使课堂充满机智和魅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