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插图语文教学中插图意义与应用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34469 浏览:1587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直观的教学资源,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同时深化语文教学,在帮助师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含着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丰富的文学、历史、地理、人文、科技知识,同时又是与相关课文匹配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了解人物形象、课文核心事件、理解诗歌意境。据图设问,实现“问题驱动学习”,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插图这一资源,开展多元互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利用插图拟定题目改写课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插图非常精美,一幅幅图画向学生展示着美的内涵,不仅如此,插图还和教学内容紧紧关联,在教学中,课文的插图实际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拟题目,引导学生改写课文。比如针对《君子于役》插图,教师发动学生为插图重新拟定题目,学生经过思考,拟定出——等待、盼归、守望等。以后要求学生按自己拟定的题目,自己再改写课文。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拟定的题目去改写课文,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理解诗歌的主旨起到促进作用。

二、利用插图说人物

课本中的插图和文字是具有共同的形象的,因为插图原则上是以课本为依据的,因此它们还有互补的关系。插图可以补充文字中缺乏的,文字也可以补充插图所缺乏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插图中有很多是人物插图。
以八年级下册为例,就有七幅人物插图,比如白求恩大夫、孔乙己,爱因斯坦,范进中举,奥楚蔑洛夫,左拉,高尔基等等。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看插图,说人物。比如针对《孔乙己》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组织语言,谈谈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从穿着、神态、体态探究其身份和生存状态。然后让学生看看课本上的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进行比较阅读练习,思考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受到讥讽与嘲笑,深入探析其内在的根本原因。

三、利用插图说事件

苏教版教材中,除了人物插图之外,还有一部分故事情节插图。比如《范进中举》,中举发疯是插图主要内容,也是情节的。透过插图细节深入主人公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可以吐出一口恶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告诉全世界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疯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学生由图及文,再由文及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利用插图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看图说事件。例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蒹葭苍苍》的插图,学生为插图涂上让相应的色彩:绿色茂密的芦苇,女主人公桃红色的美丽的脸,一片白茫茫的水,朦胧遥远的青山……然后组织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明确景物对环境氛围的烘托作用,理解客观景物的变换,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

四、利用插图挑差错

对某教材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的插图进行纠错。学生精读文本之后会发现——画面内容与陈涉起义情形不一致。起义者当时“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袒右”是起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插图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袒右”的,或者是衣着俱全,或者是裸露着上体,或者上身只系着斗篷,显然与当时情景是不一致的。通过纠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体验,进而体会经典的力量。
苏教版教材有些文章是没有插图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给课文补插图,这样就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得教学活动变得灵动、丰富、有趣。再比如,苏教版教材有些文章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这时如果能调动孩子让他们学习课文,然后给课文配上相应的插图,他们会更自觉主动的学习。比如在学习《陈涉世家》,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给课文配上相应的插图——大泽乡起义,进一步理解课文。
总之,插图作为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具有文字达不到的功能。利用课文插图作文章,可以深入内容理解,走进文学世界。在教学中巧用插图资源,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