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硕师计划“探讨生质量保障系统构建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6983 浏览:720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对提升我国农村师资水平和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经历了试行、推广和改善三个进展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养质量仍缺乏保证。应构建“两校协同、双师共导、历程制约”的“硕师生”质量保障系统,为有效提升“硕师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硕师计划”;实施情况;质量保障系统;构建
1002-0845(2012)07-0077-03
作者介绍:张作岭(1963-),男,吉林四平人,教授,以事高等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探讨;刘艳清(1972-),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以事高等教育探讨;赵朋(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讲师,硕士,以事教育管理与心理学探讨。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不足是影响农村教育整体质量全面提升的难点不足。为更好地推动农村教育进展,教育部以2004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有着着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探讨生(简称“硕师生”)培养质量上,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探讨和深思,构建“硕师计划”探讨生质量保障系统,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硕师计划”实施情况及培养方式的调整

“硕师计划”是专门为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制定的一项政策,主要是选拔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免试将其录取为“硕师生”,并与各省、县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让其到国家和省级扶贫县学校任教。“硕师计划”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始实施,累计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已达86所,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多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1]。“硕师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农村教师的数量,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截至目前,“硕师计划”的实施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试行阶段(2004至2005年)
试点工作主要在中西部19个省(市、区)进行,共有33所高校参与了推荐免试工作,有21所高校承担了培养任务,吸引了1 125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291个国家扶贫县高中任教,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进展[2]。“硕师计划”的培养方式为“1+1+1+2”。即第一年,经推荐被免试录取的“硕师生”到签约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采取脱产的形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探讨生课程;第三年,“硕师生”在任教学校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探讨生课程,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论文通过后,方可获得硕士探讨生明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

四、第五年,继续在任教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2.推广阶段(2006至2009年)
2006年,教育部在其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强调指出,要“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的规模”,并认真总结了“硕师计划”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在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政策,扩大了计划实施的规模,将服务范围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同时将培养方式调整为“3+1+1”。即前三年,“硕师生”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通过脱产的方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探讨生课程;第五年,“硕师生”返回任教学校,在工作的同时,完成探讨生课程学习任务,并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由培养学校授予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为其颁发硕士探讨生书。
3.改善阶段(2010年至今)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以201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硕师计划”的招生规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同时,对“硕师计划”做出了如下调整。一是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二是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核心课程,完成论文答辩)。三是“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相结合,凡被录取为“硕师生”的学生均可同时被聘为特岗教师。四是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和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

二、“硕师计划”实施的成效及质量影响因素浅析

实施“硕师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吸引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育革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该计划得到了各省(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培养学校和农村任教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该计划实施的历程中,应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阳光推荐,公平选拔,积极接纳,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 实施该计划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输送了一批本科毕业生,解决了农村教师匮乏的不足,特别是解决了学科教师紧缺的困难。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三是成功探讨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3]。
在我国,“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讨的工作,在政策导向、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实施的重点是把培养质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师,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硕师计划”实施以来,所培养的“硕师生”总体质量偏低,与培养目标之间尚有着一定的差距。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难以吸纳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并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有志到农村学校任教,且服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以这三个条件来看,准入门槛偏低,又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在选拔操作上相比较较困难。因而“硕师生”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很难吸纳大量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第二,优化培养案例,夯实论述基础。科学的培养案例是保障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是培养案例的核心部分,应符合“硕师生”的培养方式和学习特点。为此,应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应实现课程模块化管理,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探讨”五个模块。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拓展,课程内容应体现出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他们掌握学科专业基本论述和教育专业基本论述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安排要坚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的原则,参照“硕师生”的培养方式,学位基础课要安排在前三年,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两种途径来完成,核心课程应安排在第四年,学生应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应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应规范、严格。作为一名“硕师生”,应能够处理好以下三个联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探讨三者之间的联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联系[6]。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学能力。“硕师计划”实施的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农村优秀教师,进而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通过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硕师生”能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教育论述,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有着的不足。处于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还不具备教育硕士探讨生的水平,教学能力不强,教学经验尚不丰富,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加强训练。在培养历程中,应依托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使“硕师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使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并尽快以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第四,改善学位论文制度,加强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学位论文是综合检验“硕师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为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培养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位论文写作历程的管理。一是建立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制度。学位论文选题应突出新颖性和革新性,应立足基础教育实践,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不足中凝练课题,论文形式可以是探讨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浅析报告等。开题环节要严格实行报告制度,通过组建双导师在内的导师组进行开题和预审,对论文开题质量实施监控。二是建立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应对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中期检查,考核组应在认真听取学生汇报、查看论文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对论文撰写历程中有着的不足提出指导性意见。三是实行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应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可采取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的方式,杜绝论文剽窃和抄袭现象的发生。逐步建立双盲评审制度,评审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四是建立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答辩委员会负责答辩的组织工作,实行导师回避制,确保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严格规范答辩程序,答辩不合格者不能获得书和学位证书[7]。五是建立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制度。为调动“硕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应开展校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和导师给予表彰,并推荐其参加省级优秀论文的评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师〔2009〕5号.
[2] 教育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将扩大[DB/OL].中国教育在线,,2006-03-31.
[3]周其国,张朝光,周淑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15).
[4]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探讨与评估),2007(4).
[5]杨树果.三位一体探讨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6]饶以满,等.优化培养方式 提升培养质量[J].学位与探讨生教育,2009(11).
[7]韩映雄,高新柱.我国探讨生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建设历程与经验[J].革新与进展,2011(1).
〔责任编辑:张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