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互动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互动教学形式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32769 浏览:1474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互动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创造互动式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品德;互动教学;教师

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型活动课程,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错位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觉得无兴趣。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氛围,是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本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教学全过程,它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生动活泼、互相促进的教学形式。

二、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1.激趣导入式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情景表演、成语接龙、猜谜语、播放乐曲等。如,教学《我的家人》时,我首先请全班学生唱《常回家看看》,让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而在教学《鲜艳的红领巾》时,我戴上红领巾走进教室,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分享少先队员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内容。

2.小品表演式

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表演小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也可以课前准备小品材料,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在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时,源于:www.618jyw.com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准备“班队干部选举前请客”“好朋友之间拉票”等几个内容的小品剧本,组织学生表演,把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几种观点融入小品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选举者该怎样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探讨如何当好班干部,为班级出力。

3.主题讨论式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品德与社会课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学生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相反,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关注周围的事物、关注身边发生的故事。主题讨论式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时期发生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以求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教学形式。

4.小组辩论式

这种形式就是模拟辩论赛,即按辩论的规则,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辩驳、阐述。如,在教学《学会拒绝》中讲授上网的利弊问题时,可针对上网的利弊组织学生对“上网是利大于弊”与“上网是弊大于利”这两个观点进行辩论。在这场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辩手在组内智囊团的帮助下,列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各自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来做最后的点评。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提高了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而且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

5.过程体验式

这种形式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转移到现实的情境中,按知识内容的要求,进行某种行动,体验某种生活。如,在讲解《伸出爱的手》时,学生不能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方便,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方便,体验当时的情绪,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情绪。再组织学生观看残疾人舞蹈《千手观音》,引导学生从“热爱生命,不放弃生命”的角度进行思想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坚持了知行统一的原则,使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中了解情绪的作用,使学生从体验生活中获取有关知识。
此外,互动式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做卡片、讲故事比赛、设计公益广告、小组制作手抄报、演讲、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互动式教学的思考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的互动,因此课堂气氛往往是比较活跃的,但互动式课堂绝不能是“放羊”,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如果在互动式教学中敷衍了事,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管理,必然会导致教学时既无明确的主题,又无具体的组织程序和要求,也无有效的形式。所以,互动式教学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需求,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在教学中才能控制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正如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理念中所指出的那样:“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教师要肩负起学科的重任,教会学生放眼世界,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陈吉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6.
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漓江出版社,2008-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