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数学课数学课堂中如何呵护学生不足意识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35269 浏览:1603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多数情况下,为了自己的上课思路不被打断,我们却在无意识的扼杀着这种可贵的意识,以至于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呵护这种问题意识,使学生不至于在我们无意的扼杀中养成思维的懒惰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呵护; 问题意识
1006-3315(2013)11-098-001
一、案例
在一节试卷讲评课中,听一位教师讲排序题:请将下面的数从大到小排列,,0.7,78%,0.07,。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和怎么想的。多数学生说:“我是把它们化成小数来比较,因为化成小数比较起来比较简便,这样不用通分。”教师问:“你们同意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他说:“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也可以化成分数。”教师听后马上引导:“在排序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化成小数比较大小,这样比较方便,明白了吗?”那位学生勉强地点点头,于是教师继续往下教学……

二、课后反思,分析原因

从本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普遍的、广泛的,但往往被教师在无意中扼杀了。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静静地反思,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较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氛围,导致学生不敢提问。学生对教师一味听从,不敢说不,认为教材中写得都是对的,被束缚在教师、教材的小圈子中,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自我意识。
2.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结果,轻知识的产生过程,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把数学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灌”给学生,,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少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更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3.部分教师为了自己精心地预设,害怕课堂上“节外生枝”事件发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积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极有效的评价,造成孩子失去思维的热情。

三、应对策略

针对上面的问题,不难发现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教师的责任重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像早春的第一棵嫩芽,需要我们时刻小心呵护,真心浇灌,才可能茁壮成长。
策略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课堂中要创设良好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关键在于教师。

1.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创设良好宽松的课堂集体氛围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同,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
其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想法、意见、提问,鼓励敢于提问的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
再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一旦他的发言出了一点点问题,话还没讲完,老师或学生急不可耐地打断发言学生的话语。这样,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因此,教师学会“糊涂点”,别太明察秋毫。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有惊奇才会产生疑问。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课始举行“师生竞赛”的游戏——学生随意说一个数,看谁最先判断能否被3整除,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可神奇了。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3的倍数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2)创设矛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在“动”中“问”。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班开学布置教室展示台的情景,让同学们自己设计。看有什么困难。他们就用手比要多长的花边,要多大的装饰纸……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就导入课题。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4)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问”。有价值的探索材料中,肯定孕伏了学习新知所必须的旧知识。因此,一般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想一想: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等,最后说说。使学生在做、想、说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已经做到,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如我们在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画画填填:小王每隔4天去一次少年宫,小军每隔6天去一次少年宫,第一次在少年宫相遇后,再过(? )天第二次在少年宫相遇。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到了答案。接着我们提供了一组较大的数,再让学生找一找?结果学生提出:学生尝试后发现用这种方法不能用了,那该怎么办?教师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让学生知道原来的方法有局限性,需要寻找另外的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