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高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3208 浏览:77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思索不足,解决不足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艺术兴趣
职高学生大都基础差,底子薄,缺动力,少兴趣。但职高学生也有他们的上风:由于成绩差,他们大都以小学到初中都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强;由于成绩差,父母对他们指手划脚,叫他们干这干那,所以动手能力强;由于学习兴趣不高,当然就特别喜欢搞活动,喜欢唱歌、舞蹈、表演、讲故事。所以,职高教师特别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以上上风,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
可是语文课如何能如此生动、有趣,就连讨厌学习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呢?众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多离不开提问。提问常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拨逗着他们浓郁的学习。但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不足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不足,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二、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不足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说出,缺乏设计;有的不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三、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确是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重在引导。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假如能在提问上多下工夫,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教师改善提问的策略,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笔者只想就怎样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熟悉和做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不足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讲《登泰山记》首段,“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这句话重点在于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问这两个词怎样讲,而是让学生跳跃层次,并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回答,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方位。当学生思索出答案的时候,脸上就会流露出仿佛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顺藤摸瓜问“常新”

坡度,就是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不足,必须在不足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索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不足,让学生尝到解决不足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眼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思维灵犀拨点通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以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涛,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由于兴趣是进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索不足。因此,以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祝福》的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不足让学生思索: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为之一震后,就急于通览课文去寻找答案,看后不仅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而且深刻理解了作者以“祝福”为题,实在是立意深远,独具匠心。

四、提问要掌握好时机,不愤,不悱不能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实,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索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在正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留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探讨者以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不足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马上重复不足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不足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不足。这样做的优点是,不足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假如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假如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不足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五、课堂提问中充分利用扩散性不足进行提问

一般的提问有对话式(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会不会、同意吗等);叙述式(是什么……)靠背诵;述理式(为什么……)。好的提问是扩散式(对解决不足你有哪些办法?好的问法是“怎么想的?怎么想到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碰到了什么麻烦?)
另外,提问的艺术还涉及到提问的方式,教师的教态,课文的优劣等诸多因素。但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思索不足,解决不足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点呢?“路温温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诸如:“顺藤摸瓜”“铺路搭桥”等很多不文还未涉及。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只想借以抛砖引玉,以求就教于大方之家。笔者渴望通过不足的设计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