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3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28819 浏览:1394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改革在对传统教育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联系生活世界”,这一理念也成为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热门,同时在这一理念下也存在着对科学世界的误解——把教学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科学世界。在此,我们不禁反思联系生活世界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在教学中应该是对立还是融合?在小学3—5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在阐述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内涵的基础上建构两个世界之间的公道性关系,以这种公道性关系为理论基础,对小学3—5年级数学教学中两个世界关系疏离的现象进行反思,并努力在教学中建构两个世界的公道性关系。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基本体现:在感觉层面,生活世界是可被知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抽象的世界,感觉、知觉世界是人最初的世界,也是人建构科学世界的起点和基础;在意义层面,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基础,科学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意义提升;在价值层面,价值是科学世界、人、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科学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统一,建构科学世界的目的终极体现在人在生活世界之中的价值追求。在具体方面体现为: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实践中两个世界相互融合,在动态天生|教育论文网|中实现着统一。以两个世界的公道性关系为理论基础对小学3—5年级数学教学进行反思,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的蔬离,主要体现在:教学联系生活世界的牵强性,为了联系而联系;在师生交往中,师生地位不同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践与综合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目的性不强、实践内容的唯一性、课外实践被忽略等;知识传递的表层化,在知识教学中忽视知识与能力、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建构两个世界之间的公道性关系是本文的重点,文中首先对教材内容体现出的公道性关系进行分析,表现在:一、数学知识中体现出的公道性关系。具体体现为对繁难偏旧的知识进行了删减,增添了与生活世界关系紧密的知识,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味。二、在“实践与综合运用”中建构数学知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动手操纵、探索、调查等活动,在实践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加强了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反思。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两个世界的公道性关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师生主体间交往的建构,即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同等、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的交往。二、教学中促进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互动,努力做到把数学语言译成日常语言、在日常语言中把握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语言。三、生活情景化与数学抽象化之间的互动。由抽象化向生活化的转变是教学的必须,由生活化向数学化的转变是教学的追求。四、实现知识对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推动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五、在理解中深化数学知识的意义,在天生|教育论文网|中实现意义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指出3—5年级数学教学中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指向是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内和谐发展。【关键词】: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公道性关系小学数学教学建构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9第1章前言9-151.1研究的缘起9-101.1.1现实的状况9-101.1.2理论层面的反思101.2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1.3研究方法111.4文献综述11-151.4.1教育层面中对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及其两者关系的理解11-131.4.2教学与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131.4.3小学数学教学与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13-15第2章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及其之间的公道性关系15-262.1生活世界15-162.2科学世界16-172.3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体现及建构17-262.3.1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基本体现17-202.3.2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具体体现20-242.3.3两个世界在动态天生|教育论文网|中实现统一24-26第3章对3-5年级数学教学中两个世界关系疏离的反思26-323.1对教学联系生活世界的反思26-273.2对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反思27-293.3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反思29-303.4对知识传递的思考30-32第4章3-5年级数学教学中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建构32-494.1教材内容中公道性关系的呈现32-374.1.1数学知识中体现的公道性关系32-344.1.2在"实践与综合运用"中建构数学知识34-374.2教学过程中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建构37-464.2.1师生主体间交往的建构37-384.2.2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互动38-404.2.3生活情景化与数学抽象化之间的互动40-424.2.4学生"实践与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建构42-444.2.5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44-464.3两个世界公道性关系的指向46-49结语49-50参考文献50-53致谢53-55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5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