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与声乐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2685 浏览:565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围绕“真善美”这一主题,运用东方哲学,在“直觉”思维的声乐教学、“美”与“善”的源头、“真善美”之于“人”和人类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与研究。为揭开声乐艺术与教学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有益的学习方向;对于揭示声乐艺术蕴涵的“人”之为人的本质,培育“真善美”的社会人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声乐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困难,声乐理论是艺术理论中最混乱的领域。周小燕先生把东方哲学的直觉思维引入声乐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聪明思考和体悟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个创新之举。“直觉”一般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熟悉真理的能力。东方哲学的基础是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直”达“实在”的本质,熟悉到所有的事物都处于相互依靠、不可分割、永远变化的动态有机整体中。东方先哲熟悉到终极的实在永远无法成为理性的对象或用显现的知识来表达,由于它超出了我们的言辞与概念所能达到的感觉和智力的范畴。现代物理学的主要理论所导致的世界观与东方哲学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美的协调。宇宙的基本统一性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问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宇宙在经验中是不可分割的动力系统,而观察者也作为基本的要素被包括在内。在这种经验里,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以及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意义。声乐艺术是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瞬息变化、转瞬即逝的。而理性思维所熟悉的声乐艺术被各种概念及理论框架固定、分解、切割,从而失去了它整体的、有机的、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生命本质,各种困惑便随之相继而来,使我们陷入了迷茫的深渊。周小燕深知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她通过直觉思维,以“鼓”、“打太极”、“引桥”、“磨平”、“穿针引线”、“蒸米饭”等比喻和“极自然”、“极简单”、“极科学”的声乐艺术之理引导学生“悟道”“求法”,“意会”“美声”之真,从而“直”达声乐艺术的“实在”。“美”一直是人类求而未解的困难。“美”之源的发现,为我敞开了周小燕声乐艺术教学之“美”的大门,使我豁然领悟了她教学中所蕴涵的深刻而本质的美学含义和思想。在探索“美”的源头的过程中,我发现汉字中有一个“美中有丑”的字:“羞”。从字形看,“羞”字含“美”“丑”,是“美”下有“丑”,以“美”遮“丑”。人只有“见丑”“知羞”才会“遮丑”“求美”。由此我们可以说,人类最初的“见丑”“知羞”同时是“美”之意识的产生,“遮丑”便是求“美”的发端。但中国人造字上的蕴藉表达使我们无法从字形上得知人类是何时“见”何处“丑”而“知羞”“遮丑”求“美”的。《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亚当和夏娃)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赤身,于是把无花果树叶缝制成遮盖物,遮住他们以为|教育论文网|丑的地方。我们把东西方文化合在一起思考,就会寻得关于“美”之源的具体信息:1.“睁开了眼睛”:是人类“美”的意识“醒悟”,是人类“文明”的发端;2.“发现自己”:是“内省”、“审视自我”、“自我观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之一:3.“赤身”:发现自己“丑”的地方(部位)的暴露;4.“无花果树叶”:是“遮丑”,而不是御寒;5.“缝制”:是创造美的开端,是最原始的创造美的行为:6.“遮丑”:人体何处是“丑”的?只有那一点!最初发现并遮盖这一点,是人类“美”的“意识”和“形式”的发展之“源”。“见丑”“知羞”“遮丑”“求美”是“美”的意识和创造的发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是做人“反求诸己”“向内看”的“自省”意识,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本质特征。从此人猿相揖别,人类踏上了漫长的文明之旅。“见丑”“知羞”维系着“孝”、“悌”、“仁”、“义”、“礼”、“智”、“信”等所构成的道德体系。从“美”之源——“见丑”“知羞”起,“做人”与“求美”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与追求。声乐艺术应是“做人”与“求美”的完美展现。“见丑”“知羞”“遮丑”“求美”同时也是“善”的发端。“见丑”而“求美”发展为各种美的艺术之“形(式)”,“知羞”而“向善”则成为各种美德善行之本。“见丑”“知羞”的“自省(醒)”是“人”的生命之光,是人类文明的肇始。“善”字,“美”下有“口”,即含“美好的歌唱”意。在歌唱中体验“真善美”,可以使人生在美好的乐章中流淌,在和谐的节奏中欢舞,在博爱的旋律中前行。“善”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向往与追求。选择为善就是选择“做人”,须时刻约束自己的,需要坚定的信仰和一生不懈的努力。一点之善,一时之善轻易做到,而坚持行点点滴滴、一生一世之善,却是极其艰难的人生修炼。做“真善”的人,心灵中要有“善”的理想、信念和标准,有利他的行为和坚持,有对善小而为的忠贞与不懈,有为国的奉献和牺牲。“善”在人生的时空中是具体的、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而决不是虚幻的。坚守道德的高地,坚持道德的修养,坚定道德的信念,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作为自己一生坚定不移的道德核心,把全部人生奉献给自己无比热爱的党、祖国和人民,是周小燕一生不变的人生选择和不懈的人生追求!“我(的人生)为祖国出力了,我不后悔!”常言道:“学艺先学做人”。“做人”是“学艺”的先决条件。“艺”的存在意义与最高目标,就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博爱精神,使“真善美”的灵魂不朽。“善”是周小燕声乐艺术教学之本,“善”教是她以身体力行的“善”行影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感悟、体会声乐艺术的本质意义。【关键词】:东方哲学周小燕真善美声乐教学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12-15ABSTRACT15-20前言20-23第一章求真之路23-77第一节"美声"之困惑25-39一、"美声"词义25-27二、"美声"词义之困惑27-29三、西方声乐理论之乱象29-34四、理性思维的局限性34-39第二节直觉思维39-44一、什么是"直觉思维"?39-42二、直觉思维的科学证实42-44第三节如何运用直觉思维进行声乐教学44-77一、"悟道"、"意会"与"求法"44-47二、"鼓"47-52三、"打太极拳"52-57四、"引桥"57-58五、"磨平"58六、"穿针引线"58-59七、"蒸米饭"59-61八、"极自然"61-67九、"极简单"67-70十、"极科学"70-76十一、动态中的"直觉"教学76-77第二章美——艺术之魂77-122第一节"美"是什么?77-80一、"美"与"美学"的定义77-78二、中外哲学关于美的言论和思想浏览78-80第二节对"美"起源问题的探索与思考80-85一、"美"非"本性"80-81二、"美"非"吃"81三、"劳动"并非必然产生"美"81四、"美"非"符号"81-82五、"美"与"丑"82-83六、"见丑""知羞"——"美"之源头83-85第三节"美"之"源"的"浸润"展开85-92一、"美"之"意"、"兑"、"会"85-86二、"美"之"源"的"浸润"86-87三、"美"——人之为人的社会意义87-89四、"八荣八耻"——为人的总纲和底线89-92第四节"美"之"内省"92-96一、艺术与名利无关92二、声乐艺术"美"之本质92-94三、"美"的格调与追求94-96第五节"美"之"意会"96-100一、"吸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6-97二、"乐(悦)"与审美97-99三、求"美"的明师之教99-100第六节"真情"与"美声"100-103一、"真情"之"真"100二、"真情"之"情"100-102三、"真情"——沟通人类情感之"桥"102-103第七节做人"美"与表演"美"103-106一、"做人"真假103-104二、"做人"与"表演"104-105三、声乐艺术无假105-106第八节审美理念与实践106-113一、"含羞"与"蕴藉"106-109二、倡导整体美学观109-110三、声、情、表演一起抓110-111四、声乐要讲美学境界111-112五、歌唱仪态和舞台分寸112六、语言与民族化112-113第九节"美"的引导和途径113-122一、"授之于渔"非"授之于鱼"113-114二、"美"的表率114-116三、深入进行群众性的声乐美学普及教育116-117四、艺术之路无捷径117-120五、功夫在"声"外120-122第三章善——"上善若水"122-167第一节中外哲学关于"善"的思想浏览123-131一、什么是"善"?123-128二、人性善恶之辩128-130三、善恶难言130-131第二节"美善"同源131-136一、"会"古人之"善""意"131-132二、"自省"是求善之本132-133三、"见丑"、"知羞"而生"美善"133-134四、"善"的追求与境界134-136第三节善之继续136-139一、父母136-137二、二弟137-138三、恩师138-139第四节至善之"教"139-147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善"——抗日139-145二、向善的生命写照——爱国145-146三、向善的人生信仰——入党146-147第五节向善偶像——周恩来147-157一、全党纪念周恩来147-148二、俭朴之中显伟大148-150三、大无大有周恩来150-153四、世界追悼周恩来153-155五、周小燕对我向善之影响155-157第六节向善之行——平凡的事业伟大的人生157-167一、毕生为人民歌唱157-159二、平凡中彰显伟大159-164三、"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164-167结语167-169参考文献与资料169-172致谢172-174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7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