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3185 浏览:106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深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在阅读历程中,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深思、个性化的积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实际上是学生二次创作的一个历程。由此,个性化阅读这种新理念是教学革新的一个必定,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一、要以文本为基础,挖掘教材的阅读价值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文本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和人生的启迪。让他们在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文化积淀、语言进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也就是说,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植根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换言之,阅读教学离开文本,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地了解和较为到位的把握,比如在阅读历程中,面对文本,教师要学会换位深思:假如自己是学生,可能会对文本有什么样的理解,学生们可能会阅读到哪个层次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共同挖掘出文本的内涵,凸显文本的价值。

二、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自我发挥的空间

不管什么样的文本,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来内化成其独特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正如鲁迅先生在《小引》一文中评价《红楼梦》时所言:“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由此,以学生为中心才是个性化阅读的立足点。学生思维的进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龄的学生,因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背景,他们的思维特点,也会有较大的差别。杨再隋教授在《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对策》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
一位老师教《猫》这篇文章时,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以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以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以“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以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它可以是获得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也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这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是相辅相成的。由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自我深思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不必拘泥于别人的观点,让学生的思想在与文本的撞击中产生新的、包含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要以课堂为平台,巧妙运用互动阅读的策略

除了上文所论,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实施个性化阅读,还需要巧妙运用互动阅读的策略,更好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堂的阅读环境是特殊的,它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深思,同时又会受到群体阅读的制约。语文课堂阅读,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感悟和发现,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二次创作和审美历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周围学生的观点也影响着个体学生的深思。由此,如果想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文本,课堂中必须进行互动,在互动历程中培养学生深思和辨别的能力,以而完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历程。当然,这种互动不是任由教师制约、单向影响的活动,它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式可以在课堂中综合运用。

(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面对文本,老师和学生都是阅读者,在各自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本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作为老师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由此对于同样的文本会比学生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所以,学生在自我阅读、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和老师互动后,会对文本有更高层次的把握。在这个互动历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需要耐心聆听和循循善诱。
比如笔者在教唐朝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时,就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阅读。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出现在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面对如此浅显的文字,学生们很容易就读懂了这首诗的基本意思,即诗人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经过讨论后,学生们的理解也就停留在了这个层面。这个时候笔者念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当我念到“烽火连三月”时,学生就忍不住接上了下句“家书抵万金”。笔者就以此切入让学生认识到家书对家中亲人的重要量。然后笔者紧接着说:“可是岑参的这首诗写的却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家书吗?”学生们沉默片刻,终于体悟到了诗中作者的“遗憾之情”。如果再深一层,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的妻子听到别人传语之后的情景和接到书信后的情景各是什么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诗人的遗憾之情和留守在家妻子的遗憾之情。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内在情感,以更高层次把握了这首诗。

(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形式是指课堂上除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一文本的历程中会有部分相同的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之间也会有某种分歧,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历程中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也必定有着争辩,而正是这种交流和争辩会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并且能在讨论中学会反思,重新对文本进行解读,以而获得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感悟。

(三)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

阅读其实就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一个历程,而架起读者和作者之间桥梁的就是文本。阅读也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以自己的心来读作者的心的历程。由此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全身心融入作品,融入作者生活的时代,以自己的真心来体悟作者的真情,追求作品的原初作用。鼓励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契合点,以中获得审美趣味和人生感悟。长此以往,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就必须要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相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随着老师们的不断探讨,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能更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们开拓出更为五彩缤纷的阅读空间。
(刘晓锐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中心学校4611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