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3972 浏览:12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进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说,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然而,如今不少语文课并没有把语言学习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一些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即是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至于对“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却不大关注。须知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掌握文本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品味语言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需要花更多时间和力气,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那么,如何让语言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成为重点呢?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艺,进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构建一种有利于进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方式,即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式。洪镇涛先生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特点,体现了实践与运用。语言的学习就是要在感受中去积累,在积累中去领悟,在领悟之后去运用。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历程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不同,去具体探讨和实践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教学策略。例如,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必要的语言知识、适当进行语言训练等。

一、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一种语言感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可见语感训练极其重要。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感受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以感性上、以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对朗读能力的训练需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读示范。教师的朗读和录音能成为学生模仿的标本,使得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领悟教师对朗读技艺的运用,激发他们尝试读的。
(二)注重朗读技艺。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艺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艺包括停顿、轻重、语调、语速等,朗读一篇作品要有一个基本的调子,给人一个总体的感受,如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以慷慨激昂的基调才能表达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读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朗读的基调是高昂明快,澎湃,使听众受到欢快情绪的感染。在此之下,运用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句间的停顿,再配以丰富的表情,进行艺术再创作,使语言显示出活动状态。长此以往,就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慢慢地培养出语感来。
(三)背诵是朗读的融会贯通。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要把祖国文章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课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学生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艺术境界,收到感染和陶冶,以而积淀语感。
朗读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在论述的指导下,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富含语感的感性材料中自悟到理性的东西,阶梯式的逐步形成朗读能力。

二、积累语言知识

就语言学习的规律而言,语言学习的历程不特别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重点关注的是对语言的感受与积累。由此,笔者认为不能完全丢失语言知识的传授,但也决不能以此为重点。语言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就是感受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如语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提升和进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随时向他们推荐适合其阅读的书籍,并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每周挤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语言还要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得以积累。据此,笔者在班内开展了“每月谈”活动。内容可以是叙述一件事,可以就各种社会现象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很有兴趣,每次都会精心准备,在交流的历程中又一次积累了语言。这些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参加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训练语言能力

在进行语言训练时,要注意选择语感训练点,这可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是非重难点,课文中有些精妙的闲笔也可作为训练点。语感训练点也可因不同文体有所侧重。记叙文可侧重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说明文侧重语言的平实、简洁、准确严密等。

(一)以词语的运用上品味

众多的词语中,动词、形容词的体现力是最丰富的。《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中捕鸟,让学生阅读时将“支起”改为“架起”,“一拉”增加为“拉一拉”,将“棒上系一根长绳”一句中删去“长”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他们会说,“架”稳定些,不易拉倒;“拉一拉”动作慢,鸟雀早被吓飞了:“长”去掉后,与后文“人远远的牵着”一句话中的“远远”不能照应。副词一般起修辞、限制作用,使语言更准确,说话有分寸。《背影》中“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在此是褒词贬用,实际是表示自责心理。课本中,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例子很多,学习这类词语,可以让学生领悟语言的感彩。

(二)以不同的句子上品味

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前后要照应,意思才能表达清楚。《春》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句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有的学生说三句按颜色深浅顺序排列的。引导学生再读前面的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不能与前文相照应。将《纪念白求恩》末句改为“就是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让学生与原文比较着朗读,谈感受。学生感受到:原文采取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增强了五点内容,使赞扬之情更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开了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历程中当然也承担着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任,但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品味感悟文本的语言,进而才能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洪镇涛.我的阅读教学主张[J].语文教学与探讨,2006,(13).
[4]许崇芽.语言训练回归课堂教学刍议[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
[5]徐燕.不妨就这样积累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2005,(03).
(徐展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221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