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洋溢让数学课堂洋溢更多生活气息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26397 浏览:1196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数学教研的主趋势. 本文探讨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数学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内容;情境;活动;应用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脱离实际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明确地给出了答案. 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 唯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成生动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性化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迸发生命的活力,生成更多的精彩.
导入与生活“联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联姻生活. 在新课导入处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同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这也能在无形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更加贴近生活的体验呢?在日常的教学中,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方差》一课的教学中,书本的例题是平面的、静止的,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不足,可制作FLASH课件,用动态的视频把刘翔、史冬鹏训练场景和各次成绩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用选谁参赛这一颇具现实感的问题导入,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动态的效果可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并进一步明白数据的稳定性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收集、整理数据过程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小组协作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命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知识的. 基于此认识,教师不再仅限于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执行者,而是对话文本、对话学生,演绎课堂动态生成的主导者. 为此,在课改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即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材固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再加工,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把教学引向生活,强调教学跟人类现实、生产实践的广泛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更大的热情.
例如结合奥运年,借用学生普遍关注的体育赛事这一热门话题,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中可引入足球比赛的场景,通过录像、图片的回放,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依据赛事净得分的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这一系列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甚至有亲身的经历,他们往往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举一隅以反三隅”的效果.
教学情境与生活“链接”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一个好的问题的创设还应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方程应用”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配乐诗朗诵的音乐背景下,在三国名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图片烘托下,打出如下一首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车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齐;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诗词入课堂,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适时提问:同学们透过这美妙的诗意,能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了,跃跃欲试!
整节课学生在“追忆古人勋业”的意境下,在对古文化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贯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效激发学子孜孜以求,报效国家的志气. 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课堂其乐融融,充盈着春天般的生活活力.
数学活动与生活“牵手”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紧扣课标,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孩子的天性,若能围绕研究性课程设计探究活动,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动手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设计轴对称图案”这节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了扬州传统文化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墨迹——取一张质地柔软、吸水性较强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用针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缝衣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展开,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彼此间的交流,趣味性的操作,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活动牵手生活,学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了内在动力的支持,就能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数学应用与生活“拥抱”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适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课程资源中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等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学时可结合时政、经济、方案、设计、说理决策等题材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有些教材内容,则需要结合教材中议议、做做、练练、数学实验室等有效资源,联系生活进行精加工. 适时在教学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简单操作设置疑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认识冲突”. 应用练习与生活“拥抱”,促使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愿望,容易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尽可能地赋以数学浓郁的生活气息,拓展数学教学的生活资源,使“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唯有如此,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一片天空,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