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培养学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6978 浏览:206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中的动机、兴趣、习惯、性格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的美质通过加强情感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非智力;情感;兴趣;习惯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完成学习活动并且取得成功,需要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学,一个人即使具有很高的智商,但如果智力因素不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的话,也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影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通常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它心理因素的总称。影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中的动机、兴趣、习惯、性格等。
1.1 培养动机、激发兴趣。动机和兴趣都属于以需要为基础的个性倾向性,动机同客观诱因关系密切,而兴趣同主观的情感关系密切,二者同步共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内部动力。语文学科中发展动机、兴趣的条件是充分的,它可以通过语文课中曲折感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讲解,进而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予以培养和激发。只有将学习的动机、兴趣与其理想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励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1.2 情感共鸣、意志坚强、注意集中。情感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意志是表现在意志行动之中的、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这一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体情于“文”、移情于“人”、生情于“境”,在教师、教材、学生、情境之间建立感情的流通网,即创造一种跟教学一致的氛围,使“智育”与“情育”同化,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心理。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引起共鸣。
意志因素与学习息息相关。意志行动的目的性、排阻性与随意性恰恰是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对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很难投入精力,而对富有浓厚兴趣的东西却投入大量注意力。鉴于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要培养注意力,必须加强意志的锻炼,特别需要加强自制力的培养。以思维环节为例,坚强的意志能够维持、强化和调节思维的进程。如果一个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一定会在思考问题时,苦下功夫,从而大大地提高思维的深度。如果注意不集中,也就没有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没有情感和意志活动。总之,如果没有注意作为前提条件,一切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就无从谈起。
1.3 习惯良好、性格稳定。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习惯”的培养一是要把“愿学”作为“恒学”,二是把“愿学”作为“恒学”习惯的先导;要提供循环训练,反复实践,帮助学生凭借意志努力因“习”而“惯”。这种长期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因为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性格体现了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恩格斯说:“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由此可见,学生的性格对掌握知识的目的(做什么)和方法(怎样做)都会有深刻的影响。性格包括情感、道德、理智、意志等方面,它对语文学习起根本的、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以“情”养“性”、以“德”养“性”、以“智”养“性”、以“意”养“性”,全面塑造中学生完美的人格。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学生,可以确保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绪、持久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其心智活动的水平,保证学习活动的圆满成功。

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

2.1 要重视情感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情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尊其师”方能“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某些学生由于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读这个老师教的那门课,也由于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喜欢他教的那门课的情况。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情感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搞好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2.2 利用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学习的动机,也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树立远大理想,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如利用阅读教材和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所学内容的发展史,发展史往往伴随着一则则动人的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故事,无疑会引起同学们探索和联想的心理。比如介绍辛弃疾、陆游等的爱国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而发奋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2.3 展示语文美的魅力,进行语言美、情境美、道德美、情操美、技巧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此可使学生逐步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2.4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这些心理素质。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学生的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很多,培养非智力因素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改进,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