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9169 浏览:133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是将美学理论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实践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通过审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营造审美的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最终丰富个人学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书本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来自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既有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又有切合时代、贴近当今社会生活的现代作品。这些作品或包含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意境、传神的语言;或呈现时代精神风貌、体现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教师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美、人物的思想美、社会的道德美。教师通过讲析作品,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作品所描述的内容中,切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感受,使自己的审美感知渐渐地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内心的高兴、愤怒、忧愁、欢乐等多种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审美的感受。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发挥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感受审美对象的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课文中的审美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审美对象的特点时,恰当地融入与之有关联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进行对比联想,使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超出审美对象本身的范畴,以达到开阔眼界、提高辨别是非美丑能力的目的。如分析作品《桃花源记》时,通过作品内容的阅读,学生很可能向往这样一个与世隔绝、景色优美、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人平等自由的世外桃源,但让学生联系当时东晋的社会现实(东晋社会氏族制度盛行,权力世袭,官场腐败,有识之士壮志难酬),学生则能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淳朴安乐的乌托邦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它只不过是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又无力与之抗争下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在我们当今的阶级社会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课文中审美对象的特征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特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抓住审美对象的本质,把握审美对象的内涵,并由此发挥准确的想象与联想。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采用寓教于乐的手段来传播审美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挖审美内涵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课堂兼顾科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制订科学的授课程序,注重授课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连贯性;其二,适当采用高效快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视听同步,将刻板的文字转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将书本知识灵活有效地“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深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其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

四、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校园活动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四、把握正确的审美尺度与标准,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涵盖了生活中各方面的题材,有的赞美自然风光;有的传诵家庭亲情;有的讴歌人间平凡;有的颂扬品德坚贞;有的揭示灵魂丑恶;有的谴责官场罪恶;有的讽刺制度腐朽;有的抨击社会黑暗……这些丰富的题材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寄托了作者审美的情感与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指引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与时代中各类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内心世界,遵循审美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的特征,正确地把握审美的尺度与标准,对审美对象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这也是一个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欣赏、评价、判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实际生活体验互相联系渗透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性与情感性,决定着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必须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并适当地进行对比、联系、分析、判断,从而理解美的内涵。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对书本中审美对象的感受与欣赏,更是美化人的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用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心灵,这不仅是语文学科,也是其他学科中美育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