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探究培养实践型人才如何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4508 浏览:14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现代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目标中,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新课标要求是,学生的角色要发生着从知识的“容器”到“超越型”学习的主体的裂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立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参与实践练习、学会自己学习。
关键词:实践型人才;创新
教学过程中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照本宣科,令学生死记硬背;上课时满堂灌,老师当演讲家,学生当听众,老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学习的知识能否巩固;也不善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不发挥学生的固有的聪明才智;教师对学生的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太少,实践活动机会太少。久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而久之,学生就成了任人操纵的学习机器。其实,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只是“视而不见,充而不闻,”这样学习,又岂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角色要发生着从知识的“容器”到“超越型”学习的主体的裂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立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参与实践练习、学会自己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现代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目标中,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给学生们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们自觉参与实践,就一定会有收获。

一、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

美国的教育家T.J伯根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是一个有进步精神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教师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被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有选择性地接收,没有学生的参与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失败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和占有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以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凭借自己深厚的教学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适当的引导,开启思维,适时地进行精要点评。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甚至把课堂交给学生。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助手,和学生建立互助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中应激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有一个通病,课堂上气氛沉闷,有的课表面上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并未得到真正的培养。教师总是提一些简单的,没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等,看起来好像是在搞启发式,而实际上是无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回答过程中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而实际上,课堂教学中讲究的活跃,是思维层次的活跃,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互相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质疑,开口讲话,并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讨论并阐述观点的机会,各抒已见,教师指点,小结并评价。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智力得到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实践的能力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径入厅堂。“多思”:“思”与“学”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同学们求同思维的训练,同时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应鼓励学生实践中努力学会对同一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可能性上去“思”,养成“多思”的习惯。“多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因为“提出问题”会使人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应该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提问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问答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譬如:学生问,老师答;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自己问,自己答。在一问一答中,训练学生善于思维,敏于思维的能力。“多归纳”: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智慧,由自己概括出重要的原则,总结出科学的规律。
在课堂中要让学生重视对问题的思考,通过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大胆探索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应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育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中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学好课堂知识的保证。教师教学中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做到不参与、不指点、不越俎代庖,一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决策、组织、实施、协调、评价、总结。
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由于缺乏训练和教导,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出击”的思考、质疑、答疑问题的习惯和胆量,总是被动地听讲、记忆,课堂实际上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以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也很活跃,也很投入,与老师的配合也不错,但学生的投入总不是那么到位,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投入的程度就大不相同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平等、激励、友善、合作的关系,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第一,营造一种开放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书本与教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过程教师要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索,乐于学习,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投入情感,实施情感教学。老师和学生共同有一个好的心情是创造良好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把好心情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让自己的好心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用真实的感情去鼓励学生们不断学习,对学生们运之以情。第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人们在以往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会产生一种习惯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会限制思维的发散,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让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答案,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尝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想象,将思维伸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从而发展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结合

学习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别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两者同样重要。第一,自主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培养自己创造能力。“创造”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寻求物质和事物间的新关系,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与动脑练习,不断探索与研究,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第二,全面实施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优势。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教师在合作教学中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教师应坚持不懈的带领和引导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参与,并组织好合作秩序。通过集思广益的讨论与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向别人学习和给别人意见的机会。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深刻理解“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使课堂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成为学生心灵泉水充分奔涌的溪流,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一定能较快地提高。
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合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ZJY11014
(作者单位:廊坊食品工程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