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理由意识和历史能力培养途径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7390 浏览:211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对教师行为角色作了如下规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规定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作相应的变化,即,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如何教会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站在不同角度设问,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由于站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这方面的提问点,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阶级斗争视角看洋务运动,得出的结论就是清朝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但如果从全球史观和近代化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看法。于是,在上完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容后,针对洋务运动,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根据事实说明洋务运动破产了。
问题二:根据事实说明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先河。
问题三:根据事实说明洋务运动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亚洲历史新的发展趋势。
问题四: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启示。
第一个问题根据传统史观可以回答,而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分别需要从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这两个新的角度去回答。因为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近代军事、近代教育的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发展以及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所反映的世界工业化浪潮。

二、根据教学内容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提问,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新课标要求教学从“关注书本”走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意大利人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告诉我们,历史的价值不仅仅是史料价值,同时更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经验的价值。在上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后,我把“分裂”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联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屡屡“犯规”的事实,为学生补充了以下材料和问题:
材料一:1861年3月4日,林肯发表就职演说,针对南部的分裂举动,指出要拯救联邦,于是美国国会通过了《反联邦分裂法》。
材料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主张国共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中国政府在向美国政府介绍这部法律时,将“分裂”一词译为与美国内战中属于脱离、叛国行为相同的“secession”,这就凸显了我国的《反分裂国家法》与美国内战时的《反联邦分裂法》同是正义之剑。
问题一:结合材料分析林肯政府颁布《反联邦分裂法》的背景。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和三,指出1979年至2005年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分别制定了哪些方针政策?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中国政府在向美国政府介绍这部法律时,将“分裂”一词译为与美国内战中属于脱离、叛国行为相同的“secession”,这体现了中国政府怎样的外交智慧?
补充的材料和问题将历史和现实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美国内战中北方维护统一的正义性的理解,而且对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行径看作是“不允许自己的国家分裂,而专门给别国制造分裂的丑行”,同时也对我国政府的政治智慧佩服有加。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学术界有争论的地方进行设问,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

在学习了《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后,我针对近来关于谁先到达美洲有不同的看法这一学术争论,给学生一个探究性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究竟是谁最先发现美洲的?要求学生课后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经过课后认真查阅资料,他们得出了“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这一与课本截然不同的观点。其理由如下:

1.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便到达了墨西哥和北美洲,比哥伦布早一千年。

2.丹麦考古学家在秘鲁首都利马东郊发掘出一具男木乃伊,推断是中国人,因为陪葬品有中国地图。

3.厄瓜多尔出土过中国汉朝王莽时期的货币。

4.加拿大有刻着中国篆文的石柱。

这些论据都源于近代美洲的考古发掘,不管这些论据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推翻传统的观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能利用最新的考古成果来思考已经成定论的历史问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敢于向传统观点挑战的可贵精神,而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潜能和个性张扬的过程”这一理念。
《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用问题去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火种——创造的火种。
(作者单位 重庆市石柱民族中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