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闭关闭网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14824 浏览:68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阐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分制条件下,如何探索创新并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分制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0450-9889(2012)09C-0073-04
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改革对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分制条件下,积极探索创新并实践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IT”(Total process,Total Staff,Flexibility)人才培养模型,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设计了多阶段顶岗实习,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一、学分制实施背景

(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学分制改革的试点院校

广西高校的学分制改革经过多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广西大学开始实行主辅修制,以及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进行学年学分制改革。第二阶段,2001年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我区部分高校试行学分制的意见》,广西全区共有13所高校试行了学分制改革,既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职高专院校。2004年,广西提出了到2010年全区所有高校全部实行学分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层次、多规格、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2005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现在全院所有专业实行学分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柔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工学结合改革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具体提出了建设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入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

2006年,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了“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先后成了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示范校建设方案中,按照“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6个重点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的建设思路。提出了“每个重点专业开发3~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每个重点专业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3~5门工学结合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的建设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一)创设“TTF”人才培养模型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状况,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设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TF”人才培养模型(见图1)。
模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人才培养是全过程的(Totalprocess),是有机联系的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途径、培养条件、培养保障的总和,人才培养需要从整体过程去把握,需要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看做一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改变原来把人才培养过程分割的原子论的观点。其二,人才培养是全员工的事情(Total Staff)。学校的所有人员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在人才培养中均应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改变原来认为人才培养是教师的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不佳的状况。其三,人才培养是柔性的(Flexibility)。高职教育面临的是信息社会下高速变化的职业环境,需要具有弹性的能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与制度、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均应因时而变。改变原来管理机制刚性、对企业与学生需求反应迟钝的状况。

(二)创新并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凝练成“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柳州的工业优势,结合“以二产类专业为主、三产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定位,在对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推行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了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全程全方位紧密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才(目标)、怎样培养人才(途径)、如何建设条件(条件)、如何监控目标实现(制度),如图2所示。
第一,基于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柳州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一,采取“三访一研”(查访行业企业、其他院校、毕业生,教学团队进行研讨)的形式,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其二,通过组织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深入访谈和工作日记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其三,综合企业需求、技术发展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各专业以能力为本位,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角度,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解决了过去培养目标宽泛笼统、不具体的状况。

(四)系统设计多阶段顶岗实习

1 顶岗实习实行课程化管理。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其效果,实行了课程化管理,并对其进行了多阶段的系统设计。规定顶岗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不超过12个月(含假期);至少包括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顶岗实习,第二阶段是以巩固熟练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或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顶岗实习。制订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明确顶岗实习的目标与内容,配备相应的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制订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与顶岗实习评价标准与方式。
2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对顶岗实习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单位的选择与审核、顶岗实习的指导与检查、顶岗实习文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教学日志、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指导联系记录、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表、顶岗实习综合评价表)、成绩评定、顶岗实习的经费等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流程和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3 形成并推广“1-4-8-3”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率先探索实践并逐步在校内推广的注重过程管理和考核标准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方式。具体来说就是:“1”指一个前提,以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和签订合作协议为前提;“4”指在学生管理上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即岗前培训教育、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8”指制订并实施八项制度,分别是:《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手册》、《顶岗实习协议书》、《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书》、《专业技能顶岗实习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职业素质教育顶岗实习课程考核管理办法》、《预就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指南》;“3”指完成三项任务,即《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总结》和《顶岗实习鉴定表》。

(五)开展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

1 建立了弹性学籍管理制度。2004、2005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制订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对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学制和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分与学分绩点、课程的修读、编班与学籍管理、主修与辅修、毕业与结业、学分收费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实行3年基本学制的基础上,先后实行了2—5和2—8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一方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推延毕业。一些专业试行了第二学年选专业的办法,放宽了学生转系、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一些专业设立了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在专业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2 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开设了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选项课等形式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还开设了学生竞赛选修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等具有学院特色的学分获取方式。在压缩必修课的同时,不断加大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和范围。利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在2010年以前的专业,选修学分由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公共选修课部分不低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部分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开始,选修课学分构成由“6+4”改为“4+4”,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均不低于4学分。每学期开始院级选修课100多门,开设200多班次,选修学生超过10000人次。另外,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12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

(六)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1 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双控体系。探索出如何保障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开始实行教学质量双控体系,先后制定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规定(试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检查实施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质量考评暂行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听课制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评学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其中内控体系的监控主体主要包括督查室、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务处、系部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校学生等;外控体系的监控主体主要包括专家指导委员会、社会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毕业生等。监控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教师的教风和教学效果、学生的学风和学习效果、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监控的形式包括听课、专项检查,专项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反馈的形式包括教学检查通报、评学评教信息汇总、学年教学质量报告等。解决了过去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单

一、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教学质量监控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

2 构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维度和测评指标体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完成了包括学生教学评价指标、说课程评价指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单元设计评价指标、整体设计评价指标、教学资源评价指标、教育技术教学应用评价指标和教学文件检查评价指标等八大指标体系为核心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

三、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

第一,创设了“TTF”人才培养模型。创设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TF”人才培养模型。提出人才培养是有机联系的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途径、培养条件、培养保障的总和,是全员工的事情,并需要具有弹性的能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
第二,创新和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推行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改革。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全程全方位紧密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才(目标)、怎样培养人才(途径)、如何建设条件(条件)、如何监控目标实现(制度)。第三,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双控体系。探索出如何保障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明确了监控的主体、内容、形式和反馈方式。解决了过去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单

一、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教学质量监控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

四、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效果

(一)推动了全院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首先在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软件技术、物流管理六个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中试点,然后在全院推广。在项目实施期间,共召开了40多场工作任务分析会,形成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了260多门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我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院41个教学团队,50个专业均参与了该项目的改革。

(二)带动了全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把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个专业、每一位教师、每一次课堂,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动了专业水平的提高,14个专业成为省级优质专业,8个专业进入省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重点专业获得或地方财政支持。6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7门课程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学院已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区就业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三)与兄弟院校开展对口支援与对口交流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江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通过派出有经验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受援院校举行讲座指导,进行义务支教,接纳受援院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进修及挂职锻炼,接纳受援院校学生来院实训等,对受援院校在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援,为其共培训师资713人次、学生996人次、举行专题讲座50多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口交流。近年来,先后有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0余所区内外院校850多人次来学院交流学习,分享课程改革与实施方面的经验。另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受到区域内20多所中高职院校的邀请,为对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讲座和交流,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到区内外兄弟院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