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穷水尽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时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31322 浏览:1443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作品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并且学会用现代社会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当前,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从字、词、句的解释着手,再到段落、整体。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对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却重视不够。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尝试,力求找到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
 源于: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一、对文言文教学的深刻反思

审视一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按部就班地教,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记,痛苦难耐地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收获甚微,文言文作为历史存留物,与今天的读者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要读懂它、了解它,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中,师生更多关注的还是字、词、句,如重点虚实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因此,课堂上学生只是忙碌地摘记,往往气氛沉闷,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唱戏,学生看戏,很少能见到具有一定价值的互动。我认为,在重视文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把现代文教学中常用的“对话教学”运用到古文教学中,在山穷水尽处必定是柳暗花明。

二、对话教学在文言教学中的运用

1.师生与文本对话

全国特级教师史绍典说:“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基础。”当前阅读教学出现了淡化文本的倾向,导致一些阅读课成了漫无边际的“大话西游”,对话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文本不能淡化!而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如此。抛开文本单纯积累枯燥的文言知识是对学生的戕害,是对传统文章的亵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得更深一层。例如,学习《祭十二郎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学习这样的文章,难道我们就只是为了积累那些文言知识而抛弃了世间最真挚、最感人、最摄人肺腑的情感?不能!在课堂中我甚至忽略对文言实虚词的反复积累,重点放在对文本的品读上,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让学生欣赏二胡《二泉映月》,在低沉凄婉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悲痛之情,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与家人的关系,学生对于亲情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

2.教师与学生对话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习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给学生听,但这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要进行师生对话,要让学生讲出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要为师生对话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例如,学习《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此句中“操”是重点实词,我抛出一个问题:“大王来何操”句式有何特点?学生答:“宾语前置句。”“操”如何解释?学生答:“拿”,“持”如何解释?学生答:“拿”。“两个词一样吗?”“既是如此,为何不用一个词?”“用意何在?”
经过师生对话,问题逐步深入,学生明白原来两者用意不同,这和说话者的身份及谦敬语气有关。这样的对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枯燥的记忆要有趣得多,更有效得多。

3.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枯燥呆板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文言教学应该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对话的和热情。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进行提问都是点燃学生对话的火把。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精神的领域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发出智慧的火花,得到思想的启迪。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在新课标下,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对话教学,走出以往文言文教学满堂灌的窠臼,教师能够紧密地结合对话教学的理论,以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那么我们的文言教学必定能够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