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之以动之以“情”,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技巧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5706 浏览:156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深刻的人文性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课文感情的挖掘,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优势,在新课导入中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发掘文章内涵,陶冶的学生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新课导入 教学语言 发掘内涵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思想的洗涤,形成良好、健康的情感、态度、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地。那么,如何使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扬光大呢?我认为,重视课文感情挖掘,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语文课中情感教育的最便利的资源就是课文。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无一不是辞真意切、饱含浓情,都可谓文情并茂,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都得到了体现。如《合欢树》的母子情,《再塑生命的人》的师生情,《乡愁》的思乡情,《我爱这土地》的爱国情等等。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优势,在引导上“下工夫”,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学会解情,培养感情,形成人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导入中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王夫之认为:“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而语文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上,可以利用描述性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力争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教学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教师可播放有关沙尘暴的视频,让学生就身边环境谈谈环保话题,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教学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教师可用歌曲《妈妈》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泰戈尔说:‘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古往今来,歌颂母亲、母爱的故事、诗文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古诗《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更是把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史铁生怀着深沉浓厚的情感,在他的《合欢树》里,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兴奋点以及对母亲联想,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体验性活动,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加深对情感的理解。首先,教师可利用实境实物,构造实境。如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可拿来实物,或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其次,可利用录音、录像、电视、网络等手段设置虚境。利用先进的视听手段,创设生动的虚拟情景,对学生影响之大、触动之深,远非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述可比拟的。

二、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语文的工具性过分重视,对情感教育却重视不够,不能充分利用。情感教育需要一定的教学形式,而教师的范读就可以起到传达情感的作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机,也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彩的词汇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会好学、乐学,自觉融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戴望舒的《雨巷》朗读教学时,教师要用满含深情、充满希望的语气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用惆怅的语气突出诗人理想幻灭的失望之情,用哀而不伤的语气表现作者满怀希望之感。又如,《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的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教师用饱含敬爱、感激之情的朗读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使一个启迪心灵、照亮人生的恩师形象,一个对健康人格和生命有着无限追求的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女生形象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使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三、发掘文章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例如,在教《好雪片片》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流浪老人的穿着和动作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就会发现作者记叙“第一次买奖券”和“老人为他子”两件事的目的在于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由此实现“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真诚对待真诚”这一情感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又如,讲授老舍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和对“母亲”的几次记叙、描写中营造一种怀念、伤感的气氛,并弥漫到整个课堂,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母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写了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和坚强。“送我上学”“送三姐出嫁 ”和“送我返校”则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和他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丹尼尔·古尔曼说过:“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2000.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06(12).
[3]段志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新课程:教师版,2005(1).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