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习兴趣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14441 浏览:600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初中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思考问题往往凭一时的好恶,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就兴致盎然,反之则兴趣索然。所以,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找到兴奋点,设计出让学生有强烈探究且有一定难度的环节,让学生带着去学习,在兴奋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老师上课总要先备课,备课的内容无非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法。现在提倡语文教师要做好“文本细读”,所以备深教材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得较好。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老师是有区别的,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等方面与老师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老师只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么必然会造就“死水一样”的课堂。所以,我们备课还要备透学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找一个共同的兴趣点。个人以为,这个共同的兴趣点就是课堂的兴奋点,这个兴奋点找得好,课堂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师的预期目标就能达到。
备透学生就是要了解“学情”。了解学情,按某大学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通俗地说,就是了解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哪些地方读得懂,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不懂,哪些地方读不好。教师的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学的活动,设计学生学的活动。我的做法就是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怎样了解学情?传统的做法是预习。这种做法往往会出现所布置的内容因教师个人水平的差异而显得参差不齐,内容散乱,而且以口头作业居多。比如说读通文章,检查起来不好操作。在如潮般的数学、英语作业的夹攻下,学生根本来不及读课文,语文预习作业简直形同虚设,完全收不到了解学情的效果。
有一种行之有效的了解学情的方法,就是设计“课堂工作纸”——是一种像试卷一样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拓展学习几部分。课前作为作业发给学生,之后需要收回做检查,上课时又成为师生共同讨论的依据。这种方法既能了解学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法,又能统

一、平衡学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从“同一起跑点”起跑。

比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先印发了《范进中举》的课堂工作纸,提供了作者资料、背景补充,以及字词句的疏通预习题。提出了学生自学的思考题:说说故事的主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要情节,看看哪些情节吸引你?
正式上课前,我把课堂工作纸收回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对胡屠户打范进的那一巴掌感兴趣。于是在正式上课时,我设计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胡屠户为什么要打范进一巴掌?让学生找出文章相关的内容读一读,议一议。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读完后马上就能回答,是因为范进疯了。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见过打巴掌能治疯病吗?”学生们笑了,纷纷予以否定。我继续发问:“那为什么胡屠户要打范进一巴掌?”学生们通过思考回答:“范进是因为得知自己中举欢喜疯了,打他一巴掌是为了让他清醒过来。”
我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喜极而疯”四个字,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疯’字说明了欢喜的程度,是达到极点了,那么中举究竟能给范进带来多大的好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回答。”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也为了活跃气氛,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第一组读小说的背景,找科举制度对范进的吸引力;第二组找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胡屠户对待范进的言语、态度,以及范进对丈人胡屠户的言语、态度;第三组找乡邻们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对范进一家的态度;第四组找张举人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进的态度。
第一组的学生在背景资料中找到:范进从20多岁一直考到54岁;范进为了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不成,仍然去参考,考完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得出范进已沉迷于科举考试中不能自拔的结论。第二组的学生从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从“现世宝”到“贤婿老爷”的改变,以及范进对丈人胡屠户的称呼从“岳父”到“老爹”的改变中,得出范进中举后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结论。第三组从乡邻们对待范进一家态度的变化中看出了世态的炎凉。第四组从张乡绅的拜访中看出了范进中举后地位的迅速提高。
学生在经过讨论和交流后明白:中举改善了范进的生活,提高了范进的社会地位,难怪范进对科举考试要孜孜以求,至老不悔,真的中了后又喜极而疯了。进而又让学生明白,在那个时代不光范进如此,其他的读书人也是如此。
再进一步,提出第四个问题:疯人说的可能是真话,范进疯了说的那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那句经典语言的含义有了大胆的理解。
第五个问题是:大胆想象范进做官后会是一个怎样的官?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沸腾了。学生对范进的性格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活跃的课堂是每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它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课从繁琐、死板中脱离出来,走向轻松,走向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