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外语教学以Krashen“监察方式”论述指导外语教学普通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17972 浏览:734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 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且颇受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本文将对这些假说作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并从实践角度分析“监察模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监察模式 语言习得 假说
1672-1578(2013)01-0128-01
1 “监察模式” 理论诞生的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后来的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之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通过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分析,形成了言语生成理论。他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和表现。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
深受乔姆斯基言语生成理论的影响,Krashen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对“监察模式”进行了首次描述,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探求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 “监察模式”理论的具体内容

2.1习得与学习假说

Krashen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就像儿童牙牙学语一样,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外语环境中,所听所看的都是这种目标语材料时,这种过程应是“习得”。而一旦我们特意注意所学语言的形式及语法规则时,这一过程就变成了“学习”,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2.2监控假说

“监控”是学习者对白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
督,它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期间或之后。

2.3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提出,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示的顺序逐步掌握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的掌握,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2.4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监察模式”的核心内容,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2.5情感过滤假说

Krashen试图以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他们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参差不齐。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量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不恰当的情感 (如学习动力不够、过度焦虑等) 会对语言输入产生阻碍,使其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当然也就不能进行语言习得。
3 “监察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

3.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教师必须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3.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3.5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

外语学习同母语习得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需要真实程度很高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动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外语学习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理解语言材料(信息输入);丰富语言认知结构(知识积累);运用语言实践(加工输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实践活动的密度。
4 “监察模式”理论的局限性
“监察模式”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几项基本假设上。
如“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确定某一过程到底是“学习过程”还是“习得过程”,也无法确定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是来自“学习过程”还是“习得过程”。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两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
Krashen的自然顺序假说主要是建立在词素习得顺序研究基础上的,而这些研究从有限的语言现象推导出普遍的语言习得顺序,在方法上是站不住脚的。Krashen提出了自然顺序假说,却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语言习得会存在这种顺序。
他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强调语言输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却又没有准确定义“可理解的”到底是具有什么样特征的语言输人。
他试图用“情感过滤”来解释学习者差异,似乎也过于简单化。“情感因素”是如何过滤掉语言输入的?为什么这些因素能过滤掉某些语言输入而放过另外一些输入呢?
总之,“监察模式”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确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Krashen的理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它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容抹煞的,特别是它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强调注重意义的语言交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Pasty M. 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ird Edition. 2010.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1987.
[4]Long M H,Larsen-Freeman D.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