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8914 浏览:341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该研究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現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采用两因素完全被试间设计,12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自编道德评价问卷_(共四个道德事件)。结果发現,时间距离远近和社会距离不同对道德行为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间距离越远倾向于高评价,时间距离越近倾向于低评价。发生在自己身上倾向于低评价,发生在他人身上倾向于高评价。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有重要影响。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关键词:心理距离;道德行为;道德判断;解释水平
1003-5184(2013)01-0043-04
1.引言

1.1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存在形式看,体現为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从人文社会特征看,体現为社会距离。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等多个方面,它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李雁晨,周庭锐,周瑗,2009)。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現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据《科学美国人》网络版2009年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現,心理距离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给人们心理上带来越大压迫感(心理距离近)的事物,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体。比如,就一株玉米而言,对它的具体看法会涉及玉米本身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食用功能等,而抽象看法则会让人联想到玉米作为酒精原料的能源用途等,而不会去关注一些琐碎的特征。这表明,对事物或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人们把看似不相关联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大脑中灵感,提升创造力(Liberman&Trope,1998)。

1.2解释水平的概念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其核心观点之一是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而心理表征具有层次性。事件的某些特征为核心特征,因为与事件的特征相比,它更具有解释力(Liberman&Trope,1998)。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具有层次性,并形成一个连续体,在理论上可以简化为高水平解释与低水平解释。高水平解释是去背景化的,更加简单、抽象,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征;而低水平解释是背景化的,更加复杂、具体,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
在实际情境中,解释水平可以有不同的操作定义。Fujita等人(2008)用事物的合意性(desirability)代表高水平解释,可行性(feasibility)代表低水平解释。合意性是指某一行为结果状态的效价,而可行性是指达到结果状态的过程和手段的容易或困难程度。Trope和Liberman(2000)则用事物的价值或属性与个体目标的相关性来操作解释水平。
解释水平的时间维度。解释水平理论源于时间解释理论(Liberman&Trope,1998)。时间在人们的日常决策与判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决策往往与时间分离,并经常对未来进行评价、预测、决策。人们在计划未来时,往往为未来安排过多的事务,即犯所谓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的错误;人们往往设定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而实际上无法实現等(黄希庭,2004)。
时间解释理论认为,时间距离是影响解释水平的因素之一,它会系统地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的解释方式。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特征来解释远期事件,而更具体地、更多地使用偶然的、的、背景化特征来解释近期事件。
解释水平的空间维度。空间距离对解释水平的影响具有与时间距离类似的机制。较远空间距离的事物与高水平解释相联系,较近距离的事物与低水平解释相联系。Fujita等人(Fujita,Henderson,Eng,Trope,&Liberman,2006)发現,当被试相信事件发生在空间距离更为遥远的位置时,人们用更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行为,更多地根据结果而不是手段来识别行为。Nussbaum等(2006)认为,空间解释和时间解释背后都存在着一般的机制,这一机制也同样适用于更为主观的社会距离和事物。
解释水平的社会维度。社会距离(如自我-他人、群体内-群体外、朋友-陌生人等)是心理距离的表現形式之一。社会距离具有与其他心理距离相似的影响。归因中普遍存在的行为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是指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特质归因(高水平解释),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情境归因(低水平解释)。同样人们在预测他人风险偏好时存在系统的偏差,如预测自己时,人们更多地基于自己的心理状态(章志光,1996)。Pronin等人(2008)在如辅导同学、慈善捐款等情境的决策实验中发現,人们为未来的自己和为他人所做的决策类似,但是为現在自我所做的决策却不同。如果从他人的角度设想未来成功的情景会更加抽象,这增加了成功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人们更高的成就动机。这些发現进一步显示,社会距离可能与时间距离具有类似的影响机制。Smith和Trope(2006)直接检验了社会距离与解释水平的关系。他们认为权力增加了与他人的距离。根据解释水平理论,这一距离会导致人们更加抽象地加工信息。在六个概念任务(conceptual task)和知觉任务(perceptual task)实验中,与低权力相比,高权力被试更抽象地加工信息。

1.3研究问题

人们常常根据一般道德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它是否受心理距离的调节,即心理距离是否影响个体的社会道德判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Haid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人们首先产生的应该是一种迅速的、直觉的简易判断,而不是仔细的、理性的判断。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都可以激活不同的心理建构水平,从而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相对于次要、具体的特征而言,高水平的建构提高了在判断过程中对象和事件的主要、抽象特征的影响力度(周春燕,2005;Eyal,Liberman,&Trope,2008;Nussbaum,Trope,&Liberman,2006;Rim,Uleman,&Trope,2009)。因此,从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的角度来看,与近期的道德事件相比,远期的道德事件应该被判断为更道德。即时间距离、社会距离有可能调节个体的道德判断。

2.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

探讨事件的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道德判断,从而证实心理距离影响解释水平。

2.2研究假设

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道德事件的判断。

2.3实验设计和程序

2.3.1实验设计

采用2(时间距离:明年与明天)×2(社会距离:自己与他人)两因素完全被试间设计。
被试为某大学大一、大二学生共120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20人,年龄18-22岁,男生平均年龄为19.10±

2.48,女生平均年龄为19.02±0.81。

2.3.2实验材料

采用道德评价自编问卷,问卷由四个道德故事组成,分别为“勇救落水儿童”、“协助民警抓小偷”、“拾到1000块钱交公处理”、“主动参加帮助残疾人的公益活动”;每个故事后面有一个问题,通过七点量表进行道德判断(“1”代表道德程度最低,“7”代表道德程度最高)。

2.

3.3实验程序

采用问卷测验法。 施测前,主试先解释问卷的研究目的。然后由主试向被试说明各问卷及作答方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评定,采用不记名方法。
3.结果
收集数据后,采用SPSS1

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详见表1。

对“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进行2×2被试间方差分析:时问距离主效应显著,F(1,16)=6.259,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明天,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社会距离主效应显著,F(1,16)=10.704,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低评价。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116)=4.481,p<0.05。进一步分析发現,时间距离在“自己”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他人”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天”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年”的水平上不显著。
对“协助民警抓小偷”事件进行2×2被试问方差分析:时间距离主效应显著,F(1,116)=6.938,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明天,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社会距离主效应显著,F(1,116)=31.278,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116)=9.406,p<0.05。进一步分析发現,时间距离在他人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自己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年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天的水平上不显著。
对“协助民警抓小偷”事件进行2×2被试问方差分析:时间距离主效应显著,F(1,116)=4.471,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明天,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社会距离主效应显著,F(1,116)=20.989,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评价,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116)=4.471,p<0.05。进一步分析发現,时间距离在他人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自己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年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天的水平上不显著。
对“主动参加帮助残疾人”事件进行2×2被试问方差分析:时间距离主效应显著,F(1,116)=7.560,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明年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明天,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社会距离主效应显著,F(1,116)=5.788,p<0.05,即如果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被试倾向于给予较低评价。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116)=4.253,p<0.05。进一步分析发現,时间距离在他人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自己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年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明天的水平上不显著。
4.讨论
对于道德事件,人们对它的道德程度的判断不仅仅是由该事件的性质和个体本身具有的道德观念以及动机所决定的,还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某事发生的时间和受体不同,人们对于其道德程度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拾金不昧”这一道德事件,如果是明天发生在自己身上和明天发生在他人身上道德程度可能不同。
道德事件一得出的结果为时间距离在自己的水平上简单主效应显著,在他人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天的水平上简单主效应显著,在明年的水平上不显著。而道德事件二至四得出的结果为时间距离在他人的水平上简单主效应显著,在自己的水平上不显著。社会距离在明年的水平上简单主效应显著,在明天的水平上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所选事件道德程度的一致性差异以及问卷自身的一些缺陷。
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谦逊的影响,当一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们习惯性的认为这是应该的、力所能及的,而当其发生在与自己无关的人身上时,人们则倾向于给予较高的评价。
同样时间对我们的影响是潜在而巨大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对不同时间点上的利益进行权衡,跨时间的抉择行为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发生在时间的维度上。
5.小结
5.1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个体对于未来事件的解释水平不同。在近的未来,个体倾向于对未来事件形成低水平的解释,而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在远的未来,则倾向于形成高水平的解释。
5.2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个体对其解释水平也不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个体倾向于对事件形成低水平的评价,而发生在与自己无关的人身上,则倾向于高水平的评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