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情境如何设置理由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22711 浏览:985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巧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教师要巧设有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行发现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 巧设;问题情境;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时,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学生的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问学生熟知且感兴趣的话题,以前学校组织了跳绳和踢毽子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怎样知道哪个班比赛成绩最好?初步引出人数相同,可以比总个数. 然后出示人数不同的例题情境. 教师追问:人数不同,比什么才比较公平?在教学中,教师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学生便能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让他们总是处于“愤”和“悱”的学习境地,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品质.

二、在探究新知中,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1. 巧设有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有序性,设置有一定层次,排列有序的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扣,使学生在初始问题后,有种“一发不可收”的感觉,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力求解开全部问题链扣.

2. 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行发现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利用直观操作,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将学生自己剪出的圆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想一想等活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先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两条折痕相交于一点、也就是针尖固定的一点)?师:那好,我们再来折一折,先对折,这一次不打开,继续对折,哎!折出了一个点,摸一摸什么感觉,(刺手)想一想,这个点会在圆的什么位置呢?(圆的正中间、中心点、圆心.)师:除了折出了点之外,我们还折出了像这样的一条( ),是直线还是线段?(师强调是线段)用手摸一摸,想一想这条线段两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呢. (中心点到圆边上的线段)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折出的点、线段在数学上有自己的名字. 请看屏幕:“圆心、半径、直径”. 由此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 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未曾解决过的问题,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使其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束缚,自主地在问题情境下创新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感受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用圆规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圆,你觉得老师能用剪刀在正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圆吗?师:(示范:剪出一个八边形)同学们,这个是圆吗?再仔细看看是一个近似的正几边形. 师:好,如果沿着八边形的折痕,再对折一下,看一看,(剪出一个十六边形)剪出的是圆吗?师:好,如果我再按照十六边形的折痕,再对折一下,剪出的是圆吗?那么,你认为是几边形?(剪出一个三十二边形). 师:对照已贴在黑板上正八、十六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三十二边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来越接近圆). 通过剪正多边形,感受圆是正无数边形,渗透极限思想. 只有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才能使他们在迁移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思维力和创新力;也只有立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三、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情境练习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情境练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新知识,促进学生在批判的思维中去理解新知识,一堂课结束了,巧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还在继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 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作小结时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刚才同学们课上每次只摸一个球,一张牌,如果让你一次摸两个球,这样的问题你还会解决吗?引出:袋中有红黄蓝绿四个球,每次任意地摸两个球后放回袋里,摸到红黄两个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不能只看球的数量,更要关注事件发生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 在此环节,将本节课所有的良苦用心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对下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巧设问题情境,设置思维障碍,让儿童的思维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家丰.素质教育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