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倒数《倒数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6700 浏览:1210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的、漫无边际的“生成”;同时要设计弹性学案,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在互动生成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和谐、充满智慧和灵气、能焕发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反思 顺学而导 互动生成 焕发活力
1674-4810(2013)09-0152-02
“互动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互动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现在的数学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先学后导,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让“导”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疑难处点拨启迪,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导”应是为学而设,从学生的学习中来,再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因为最好的学习效果莫过于学生的“自得”。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先学后导”、坚持“为学设导”、把握“顺学而导”。因此,我们要设计弹性学案,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还要敏锐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在互动生成过程中,使学生投入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创造出一种和谐、充满智慧和灵气、能焕发生命力的课堂。下面结合《倒数的认识》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感受。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中国的文字很美很有趣,比如“吴”的上下部
分倒过来写成“吞”;“杏”的上下部分倒过来写成“呆”,我们数学上的数字也存在这样的美。比如:
我预设的答案是: 上下部分倒过来写成 ; 上下部
分倒过来写成 ……然后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倒数。
生1:“6”倒回来是“9”。(师:真有趣!)
生2:“8”倒回来还是“8”。(师:观察得真仔细呀!)
生3:计算机上的“5”倒回来是“2”。(师:你对生活中的数学观察得真不错!)
生4:我还发现“1” 倒回来还是“1”,“0”倒回来还是“0”,所以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师:非常感谢这个漂亮的可以!)
师:(抓住这个好时机)照你们这样说,那么6的倒数是9,8的倒数是8,5的倒数是2,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对吗?
全班学生大声地齐答:对!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倒 的认识》(我故意
把“数”这样写。学生看到这个“ ”更加兴奋,还在沾沾自喜着。)

二、顺学而导,解决问题

师:请全班同学打开课本第24页“倒数的认识”,你可以借助任何的学习资料来自学,5分钟后来汇报你们在小组内学会了什么?
(在自学刚开始1分钟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说:“老师,我们好像刚才都说错了”。我说:“没有好像,要是你觉得错的话,就赶紧找答案,用你的道理来说服同学们!”……)

三、交流汇报,互动生成

师:好,孩子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第一小组代表:我发现8的倒数不是8。因为8可以写
成 ,所以它的倒数是 。(这是在例题中学会的)
第二小组代表:我学会倒数的方法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能。比如 倒回来写成 。
师:学会这个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同学全举手)
师:好,我来抽查几个同学。(抽查了几个学困生,效果很好。)
第三小组代表:1的倒数是1,是对的。因为1可以写
成 ,倒数就是 ;但我认为0的倒数不是0,因为0可以
写成 ,倒回来是 ,当分母为0时,这个分数没有意义!
(全班同学不断地点头)对,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师:同学们自学得非常好,自学能力真强!请继续汇报。
第四小组代表:因为真分数都小于1,所以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比如……
生1:同样的道理,假分数都大于1,所以假分数的倒数
都小于1。比如 的倒数是 。(很多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生2:假分数有时也等于1,比如 ,所以 的倒数
不小于1,而是等于1。
生3:完整来说,应该是(全班同学抢答了)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或等于1。
师:你们互助学习的效果很好!
这个规律我原本是安排在最后的环节,预设出这样的一道题让学生来掌握:写出下面各组数的倒数,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然而学生自己的发现、相互的争辩,效果比老师的讲解还好。
第五小组代表:我们组还学会了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方法就是把带分数先转化成假分数,然后再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倒过来;而小数就是先转化成分数再把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倒过来。(教室忽然一片寂静)
师:怎么啦,不明白是吗?好,学会了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的小组请举手。
生:比如 ,先转化成 ,再倒回来是 ,所以 的
倒数就是 。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听懂了。好,谁再来举个例子?
几个学生的举例,使同学们掌握了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的方法。
……

四、及时检测,收获惊喜

师:说了这么久,都没有一个小组汇报倒数的概念。都学会了是吗?全班大声回答:“是!”
这时我很是“生气”地说:真学会了吗?好,请看这几道判断题,说明理由:
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所以 是倒数。( )
,所以它们互为倒数。( )
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
(从学生的说明理由中看出,学生把“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掌握得很好!)
我原来的教学预设是:先让学生汇报倒数的概念,再找出关键词辨析,最后举例子加深理解。看来老师的“生气”效果更好!
……
整节课下来,原本用心设计层层深入的这节课,却让学生把我所准备的教学预案中每一环都改变了,甚至连我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都不用出示。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我们的教学设计考虑得多么周密,都只是预设。“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教师顺学而导,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中的生成点。教学时不能死抱教案不放,应该根据“先学”情况和变化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所以,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备课就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对生活有怎样的体验、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等。教师对整堂课预设出“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致力于主体”的弹性学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顺学而导”、“左右逢源”,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生成“亮点”。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
〔责任编辑:肖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