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刍议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5769 浏览:163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能让学生真正张扬个性,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素养。但要防止出现曲解或误解,要引领学生有效的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解读审视文本,要敢于质疑文本、批判文本,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个性、多元化教学正逐步被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认同并日渐成为指导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说,多元解读更能体现阅读教学最真切、最本质的一面。倡导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能让学生真正张扬个性,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素养。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分珍视,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导致“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出现了曲解或误解。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真诚对话,尊重文本

文章是学生阅读的平台,是作者、读者交流的试验田。选入课本的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情感真切。学生要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就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最终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体验和见解的多元不能海阔天空,脱离文本主旨,必须是对文本作品的真诚解读、原始解读、原始体验。这种多元解读不能把离奇视为独特,而是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初衷。
《语文课程课标》(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上海特级教师万永富教学《麻雀》一课时,十分艺术地处理好学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生的主体发挥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这只老麻雀一定是母的吗?会不会是公的?
生:我想,可能是爸爸,如果不是公的,它不会这样勇敢。
师:妈妈保护孩子就不会勇敢吗?
生:妈妈为了保护孩子是会拼命的!我看可能是麻雀妈妈。
师:我们幼小的时候,常常是妈妈带着还是爸爸带着?
生:我们小时候总是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给我们喂奶,爸爸外出打工。我想麻雀也是一样的。
生:总是妈妈养护孩子,养护小麻雀的当然是麻雀妈妈。麻雀妈妈为了保护小麻雀,舍得拼命。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生:应该是麻雀妈妈。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联系生活把书读活了。看来应该是麻雀妈妈了。
当学生对老麻雀的身份意见不一时,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拨乱反正”,学生势必会误入对老麻雀身份的辩论中去,可能还会有“麻雀爷爷、麻雀奶奶”等七大姑八大姨全上阵,这不但毫无意义,耗费时间,而且与课文“歌颂母爱”这一主旨完全背离了。万老师点拨不多,但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探究文章的文本价值的正道上来。

二、多种角度,审视文本

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阅读的收获必然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心境下阅读的效果也必然不一样。文学阅读很多时候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阅读体验,其实这只是阅读的角度不同而已。
第一,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审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会留下第一印象,这就是最原始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对文章感受最深的地方,因为这往往也是作者最想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第二,在语言魅力最浓的地方审视。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文章,语言风格往往迥然不同,优秀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细腻,而且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也别具一格,风格迥异。汉语言语义多变,有的掷地有声荡气回肠,有的缠绵悠长曲径通幽,揣摩文章的语言美也是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的趣味所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品味揣摩文本的语言尤其是别具一格的语言,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的多元解读。
第二,从文本主旨流露的地方审视。文章的主旨往往是多元的,或“一主一辅”“一主多辅”。作者的意境又有几人悟得明?一句“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解读何止一个?这要视读者的语文素养、知识构建、生活积淀等而定。

三、大胆质疑,批判文本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文本总是在自己已有的语文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了解信息、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重构自身信息体系。阅读的过程既是吸收的过程,又是批判的过程,然后才能够有选择地吸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真正走进文本,就不能迷信文本,唯文本是从,而要学会辩证地审视文本,批判式地解读。这样才能更深地去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时,有一个学生对文章中讲到“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表示不解:“不养好身体,怎么为社会做更多的事?”认为鲁迅这一点做得不好。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的学生就对小女孩的“懦弱”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努力地去寻找生的希望,为什么不抗争命运?”等等。当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抑制讥讽,而应该是鼓励、引导。只要学生质疑批判得在理,都要予以肯定。即使学生批判得不正确,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如何去质疑文本、批判文本。我们要让学生在解读中深入感悟而不盲目固守文本,敢于质疑。阅读时敢于批判质疑是多元解读文本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