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演绎生活经验演绎数学精彩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28749 浏览:1327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了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数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数学本身的抽象、单调、空洞使很多同学乏味、抑制、厌学,甚至发展到放弃学习数学。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厌学率越来越高,这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学习说理证明时,抽象的符号语言,简单的数学图形,严密的逻辑推理,无形中给许多同学带来了思想上的 困难,让他们望而却步。
执教十六年来,为了使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课堂,敢于挑战数学课,逐步喜欢数学课。我一直不断探索着、努力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忽然找到了灵感,让我惊讶,让我欣喜,让我顿悟。
初学推理时,在讲例题:已知:AB∥CD AB=CD 连接BC,点E点 F在BC上且BE=CF 问 △ ABF ≌△CDE吗?请说明理由。我引导学生正面从已知出发,发散已知条件由边BE=CF 可得 BF=CE 由 AB ∥ CD 可得∠ B =∠C 再加上 AB=CD 就可证全等。又从结论探索欲证 △ABF ≌△CDE 则证 BF=CE ∠ B =∠C AB=CD。 已知 AB=CD,需证BF=CE 、 ∠ B =∠C。由边BE=CF 可得 BF=CE, 由 AB ∥ CD 可得∠ B =∠C,所以△ABF ≌△CDE得证。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大部分同学明白全等的道理。可让学生写步骤时,学生迟迟难以下笔,有的同学敢下笔而步骤又写不逻辑如:∵BE=CF AB ∥ CD ∠ B=∠C BF=CE AB=CD,∴△ABF ≌△ DCE这种罗列已知得结论的大有人,在只有六个同学步骤写的还可以。看着学生困惑、质疑、迷茫的眼光。我感到非常奇怪,分析时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怎么写步骤就慌了手;这么简单的一道题几步就完成了,怎么孩子们写起来就这么难。我困惑:学生分析的不是很有道理吗?为什么不会写?为什么无法下笔?是学生的思维出了问题?还是教师的点拨存在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怎样讲才能使学生理解接受呢?怎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条理清楚呢?怎样讲才能使学生自信且大胆下笔呢?我突发其想:学生做数学中说理证明题不也就象我们做生活中的做事一样吗?能否用生活中的经验理解数学的思路和方法呢?我随机举了一个例子:同学们会蒜苔炒肉这道菜吧!学生雀跃。
生:老师我会!老师我会!
师:要做这道菜你要准备什么?
生:蒜苔、肉、调料(油、盐、味精等)
师:如果把△ABF≌ △ DCE看作蒜苔炒肉这道菜,把BF=CE看作蒜苔,把
∠B=∠C 看作肉, 把 AB=CD看作调料,AB=CD已知,也就是说调料已备好,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生:蒜苔和肉
师:也就是说要我们准备蒜苔“BF=CE”、肉“∠ B=∠C ”,谁来准备蒜苔?
生:∵BE=CF ∴BF=CE
师:蒜苔准备好了,老师先把它摆好(把∵BE=CF ∴BF=CE写在黑板上)谁来准备肉?
生:∵AB ∥ CD ∴∠ B=∠C
师:再把肉摆好(把∵AB ∥ CD ∴∠ B=∠C写在黑板)上 。这样把备好的蒜苔、 肉 、调料联合在一起就顺利完成了△ABF ≌ △CDE这道“证明”大餐了。如:∵BE=CF∴BF=CE 又∵AB∥CD ∴∠B=∠C 又∵AB=CD ∴ △ABF ≌ △CDE。
很醒目,先准备好蒜苔,再准备好肉,最后加上已备好的调料,这道证明△ABF ≌ △CDE的大餐就顺利完成。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紧接着,我又出了一道全等证明题。学生们在下面议论纷纷蒜苔是什么什么,肉是什么,调料是什么。明白自己要准备什么,怎样准备。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成功的完成了这道证明大餐,效果出奇的好,真是神了!全班百分之七十五的顺利通过,原来历届学生都不敢下手的问题怎么会变得如此简单,我非常惊喜。又让学生练了一道略微难的题目,结果百分之八十的通过,看着学生脸上洋溢的笑脸,我兴奋极了。让学生去体会并慢慢理解:做证明题就像做生活中的事一样,已具备什么条件了,还要准备什么,关键我们先把要准备的事做好。也就明白了做“证明”这道大餐的思路和方法。分析时,一要明白完成任务需要准备什么料,也就是分析要证的结论需要哪些条件;二要看这些料哪种料已准备好,还需要准备什么。也就是看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条件是未知的,未知条件需要准备;三要备料,也就是分析未知条件如何转化为已知条件。证明时,把分析过程倒过来就是要证明的过程。先完成需要准备的料(证明所要准备的条件),再加上已有的料(已知现成的条件),组合在一起,就顺利完成了“证明”这道大餐。
这节课的成功与同事一起分享,一起反思,为什么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劳累的心也变得轻松,使学生乐于接受。二是用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使学生急于探索。三是将生活的经验类比,形象有效转化为数学知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会探索。触类旁通,学生慢慢的学会架起生活与数学互通的桥梁,展开想象的翅膀,生活经验演绎出数学精彩。
生活中处处有相似,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结合日常生活的情、景、事、物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用生活的经验来解决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看待、决策生活,,使学生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体现了数学课堂是集知识化、生活化、人文化,能力化于一身,是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