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适于开发适于农村幼儿科学教育园本课程站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9798 浏览:357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2)02-0051-03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随着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小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在自主构建园本课程、特别是组织实施科学园本课程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使预设科学课程走向开放,走进幼儿生活,走向了幼儿身边的科学。

一、开发科学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究竟如何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使探究活动体现园本特色,并使之深入开展下去,来形成一套符合本园的园本化课程呢?这是我们一直存在的困惑,实践中,我们结合农村特色,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性主题活动,借助主题进行园本课程的研究,并利用有利资源来开展主题,生成主题,深入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园的园本课程。

1.利用主题,开发地方性科学教育园本课程

(1)预设主题,为科学园本课程开发定位。
案例:一次一个孩子带了一只螃蟹养在自然角,孩子们围着螃蟹议论开了:“螃蟹的生活在哪里”、“螃蟹是怎么走路的”、“螃蟹吃什么”、“螃蟹身体里是怎样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老师预设“螃蟹乐”的主题,于是开展了参观螃蟹养殖场、观察螃蟹、喂螃蟹、品尝螃蟹,和与螃蟹有关的“学螃蟹”、“唱螃蟹”、“模仿螃蟹”、“画螃蟹”、“制作蟹壳工艺品”等活动,幼儿在看看、摸摸、尝尝、试试、做做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认识了螃蟹,加强了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围绕“稻谷”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走进田野认识水稻”、“取稻谷”、“米从哪里来”、“米壳分离——取米”、“碾米粉和面团”、“爬玩稻草”、“编稻草”、“稻草制品”等系列活动。在稻草制品这一环节,我们发动家长参与制作,孩子带来的作品真是琳琅满目,有的连年轻的老师都没有见过,配合之用心、制作之精美让我们深深感到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合理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幼儿园门厅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环境创设也完成了一半。
教师预设的主题,为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带给幼儿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同时,老师通过预设的活动,调动挖掘农村有利的自然资源、幼儿能够自主的观察、触摸、探索、发现,带给孩子最真实、最精彩的亲身感受,也是最深刻的记忆,给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资源,为科学园本课程开发定位。
(2)互动中产生探究主题或主题深入,为科学园本课程开发补充活力。师幼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或是启发式的,或是参与式的。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教师都应该保持敏锐的教育机智,抓住新的教育契机,形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适合本园孩子的园本课程。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让孩子无意识探究,在互动中产生新的科学探究主题或将探究主题引向深入。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引导者,聆听者、推动者,我们与幼儿在互动中碰撞出的火花,已并非一个新主题的“生成”,它还包含了教师对幼儿特点的了解和关注,对他们所关注事物的剖析、生成和再推动,这也是从科学主题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成长,教师已能时刻关注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有力的基石。
在主题“小电珠亮了”案例中,我们分为三个阶段投放材料。
第一阶段投放材料:由于孩子第一次接触电路游戏,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区域活动开始前,给孩子们介绍了新投放的材料,但是,没有给孩子们演示连接的方法,目的是想给孩子们自主探索的空间,于是,教师用语言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看看谁能把小灯泡变亮。在教师语言的支持下,他们反复操作、尝试,使他们体验到了探索、发现的乐趣,最终获得了成功,从中获得了自信。
第二阶段投放材料: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电池大小与灯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泡亮度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调整其他两种材料,但是,每次变量不宜太多,尽量让其中的一种材料成为变量,比如:调整电池的数量或改变灯泡的度数,幼儿会发现:电池的多少或灯泡度数的大小,会改变灯光的亮度。
第三阶段投放材料:当教师发现某一幼儿能轻而易举地安装电池时,认为应该让她碰到一点困难,因此给她设置了小小的障碍。该幼儿坚持性很强,没有轻言放弃,通过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浓厚的探究兴趣,热情的探究态度,让教师感到及时调整区域活动材料的重要性,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还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正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变化着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了探究的条件,来支持和引领孩子的学习,使得他们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的过程中,成为了科学活动中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
(3)幼儿自主生成的园本探究主题,为科学园本课程的开发增添色彩。
案例:阴天快下雨了,小朋友在户外活动,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观察着什么,凑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引起了孩子的探究兴趣:“蚂蚁怎么这么小,我看不清楚。”“蚂蚁是黑色的,有许多脚。”“蚂蚁排着对急急忙忙在干什么?”……一个小朋友经老师同意后跑到教室里把科学区的放大镜拿了过来。一下子蚂蚁变大了,看清楚了,可他们对蚂蚁在干什么却不清楚,只能向老师求助,于是,幼儿围绕“蚂蚁”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找蚂蚁”、“逗蚂蚁”、“饲养蚂蚁”、“小蚂蚁来做客”、“蚂蚁的分工”、“蚂蚁的信息发布会”,等等,为了让孩子更深入的观察,幼儿园特地在科学走廊中添置了“蚂蚁工坊”,让孩子在全透明的玻璃盒中观察蚂蚁吃营养餐,最后怎样形成一条蚂蚁钻洞的路径,孩子时不时地关心一下,再与同伴分享。
“蚂蚁”的生成主题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和深入,非常成功,归结于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契机”,没有对孩子幼稚的言语、天真的交流付之一笑,简单应答,而是当了“催化剂”,维持幼儿的兴趣,深化幼儿的话题、支持着孩子的探究。幼儿在其中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他们的观察力、探索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资源虽然有限,但教师只要善于寻找各种素材,经过有效合理的整合,就能创造出更多合适的教学资源。通过整个主题活动,我们感受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孩子在学习被动为主动,使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知识以外的东西。
(4)将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园本课程中的探究主题,提升园本课程的价值。
案例:“泥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视角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为什么泥土里长出了小草、花、树?”“为什么有的泥土是灰的,有的是褐色的?”“泥土里有什么?”“为什么泥土里有了水变的很稀?”……孩子们的问题那么多,老师对这些问题做了梳理,然后预设了第一个主题“有用的泥土”。
但是幼儿的问题是“散点”式的,关于“泥土”,他们有说不完的“为什么”,案例中,老师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玩泥土”、“找找泥土里有什么?”、“种植蚕豆”等,幼儿对泥土进行了自主探究。问题是一种认知冲突,那么怎样让这种冲突引起大部分幼儿的共鸣?这些问题和探究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问题是园本主题探索的起点,围绕着某个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问题,经过提炼才可以上升为主题,另一方面,问题也起到了深化园本主题的作用,主题的深入开展需要“问题”的推动。作为老师,要帮助幼儿对“问题”进行有选择性的归纳、提炼,使幼儿有初步的任务意识。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