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浅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教材内容前言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7711 浏览:24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学传授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依赖的最主要资料之一。虽然新版数学教材插入了很多图画,图文并茂,但由于其平面性与静态性的特点,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所以对教材适当增删、重组、包装,激活教材内容,可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创造性。
那么,如何激活教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趣味化”

教材内容“趣味化”的关键是围绕数学知识激活数学文化,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认知,及他们的联想和创意,保持学习的持久,它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1.兴趣的激发,可以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教师在讲解每一个新知识点时,可以采用一些通俗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想象,谜语甚至小故事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之从“好之者”成为“乐之者”。
如在教学“旋转”一课时,我在新课前让学生玩幸运大转盘的游戏,使学生对本来比较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发了学生探究的。这不仅引出本课的新知,还为后面环节找出旋转的三要素做好铺垫。
2.创造冲突,以疑引趣。设置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新知始于疑惑,始于认知冲突,这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设计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年、月、日” 时,考虑到这部分数学内容抽象概念多,学生易感到枯燥无味,教学伊始,我先出示题目 “小明今年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请学生自己先猜想此问题。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造的悬念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点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又如,在教学加法的一些简单便算法时,我跟学生说:“今天老师跟你们开个口算比赛,如何?”接着,我逐个出示“362+199、655+297、489+302”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兴趣倍增,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

二、利用媒体技术、使静态知识“过程化”

教材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内容、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所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加工,依托多媒体技术突破教材编制上的局限,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分层、过程化地呈现给学生,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使教材丰满起来,逐步将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向深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改进教材上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图片的呈现方式,变静止图片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动画。在教学“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这一内容时,教师如将原先静态的图片呈现方式改为用动画展示其“移动前的位置和平移后的位置”的动态过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独立思考例图1的“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问题上产生的认知矛盾,用清晰的多媒体演示排除错误结论。在本课拓展延伸部分出示“上海音乐厅平移”的新闻时,教师如制作成真实环境中的flash动画,更能震撼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伟大。
另外,如果教师在呈现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能够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感知信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要看到观察对象图书箱的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分别可以在哪些角度观察,并让一些学生上台演示,但演示学生选择的角度是否符合要求,其他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都迫切需要将画面真实地展现出来。在此,将数码相机引进课堂,放在演示学生所选取的视角上,观察的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了在不同的角度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面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恰当选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将数学与多媒体整合能发挥其优势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呆板的教材内容“活”起来。

三、精心设问,从教材中挖掘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枢纽,将问题序列展开,给学生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可以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而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通过对教材的精心再加工,把教材内容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变成问题的“链接”,设计思维的连续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求解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
还以“旋转”一课为例,本课重点是学生理解旋转的含义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那么怎样达到教学目标呢?教师将教材分解为:(1)通过转盘游戏让学生观察指针旋转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2)通过钟表时针又是怎么旋转的?绕那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认识线段的旋转及特性)(3)观察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找到的准确角度呢?你是怎么观察的?(认识图形的旋转及特性)(4)你能画出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度吗?(绘制图形)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四、在“人文化”的教学中渗透数学理念

其实人文化的教学不应只侧重在语文政治等科目,也应在数学教学中得到重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应只是讲课解惑,还应是学生的朋友,使学生在一种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快乐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用一些科学故事或者科学家的故事来鼓励和激发学生,挖掘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如转化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等。
例如在讲“圆的面积”时,我自行制作模具,先做一个圆面,然后将其分成若干不同的扇形。比如,把圆均分8份,所构成图形近于平行四边形,其边呈波浪形;但若将圆均分16份,所成图形更近于平行四边形,边便趋于直线;以此继续32、64等分下去,就越接行四边形了。如此把图形进行比较,学生便更直观地看到等分成的扇形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行四边形了。这样学生更形象直观教学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展了视野,在对比过程中加深了理解,扩大了知识面,横向纵向都得到了拓展,可谓一举多得。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的有限无限、空间概念得以建立,而且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总之,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会有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把蕴含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从而创造出文本、情境、活动三位一体的立体教材。(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