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魅力“说”魅力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4352 浏览:143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多说——可使学生找到思维的切入点,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教师对症下药;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说——可突出“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创设“说”的时机;以“说”促“思”;丰富“说”的形式;以“说”促“显”;注意“说”中问题;以“说”促“严”
数学思维是大脑的神秘活动,看似无形、无声、难以捉摸,其实,它是可以表现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了吗?怎样思维的?只有语言能将信息传递给教师;常言道:“想的清,才能说得清;说得清,更能想的清。”
看来,语言是有效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有计划地让学生多开口,把语言训练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创设“说”的时机,以“说”促“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1 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通过语言表述过程才能逐步形成。因此,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应重视多让学生说——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说获取知识的思考过程,只有手、脑、口三者都动起来,感知才能有效内化为认知。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联系,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按“剪、看、想、说”四步进行。剪:让学生把圆柱侧面沿一条高(或一条斜线)剪开。看:得到了什么图形?想:这个图形的长、宽(或底、高)与圆柱的联系。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做的?得到了什么?怎样想的?得到了什么结论?这里的说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结合操作边动手边说操作过程。(沿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第二步,让学生脱离实际操作,边回忆边说,即用默想的形式“说”操作过程。第三步,让学生说出概括后得到的结论。这样,学生由操作,初步建立感性认识——由默想,感性认识逐步过渡为理性认识——由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进一步强化,最终形成了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抽象认识。
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通过有条理的语言叙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2 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说。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基本点,正确地说出概念的意义,并能说明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为想的清才能说得清,通过清楚、准确的口述,学生对概念的领会更加条理、透彻、清晰。例如:学生初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概念后,对于“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这类问题,让学生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学会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述;因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所以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但单价与数量的乘积(总价)总是一定的,所以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经过充分的类似训练,反复强化,可以使学生牢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概念。
另外,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叙述概念,可以维护概念的严密性。如;叙述循环小数概念时,若缺少“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几个字,概念就不严密了。
在教学中,我总是要求学生能够用既通俗简明,又流利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各种所学的概念。

1.3 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说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的解题过程是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思维的条理性、独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说,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思维的支撑点,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还可以培养多种思维品质。
例如:在解答“3/5的分母加上25,要是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几?”
此类题时,我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这样叙述:分母5+25=30,从5到30扩大了六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3也应扩大六倍3×6=18,而3+(15)=18,所以,分子应加上15。
通过这样类似的口述解题思路,使学生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从而理清了思路,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说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解法——巧解、妙解、创造性的解等等,不仅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灵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当中,让学生说的时机处处皆是,我们应努力把握。这样做可以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符合教学新理念的要求。

2、丰富“说”的形式,以“说”促“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1 交流。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都应该让学生暴露思维。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才能了解学生思维的弱点。在教学当中,我总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说,促使他们的思维过程暴露,然后适时加以点拨。
(1)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我的做法是:一生讲解,全班倾听。这种方式通过讲解,使讲解者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通过倾听,使倾听者思维的批判性得到锻炼,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2)优困交流:优困交流是一对一发表见解,帮助“学困生”提高的好方法。学困生掌握所学知识了吗?思维过程的哪一部分还有漏洞?——通过优困交流可以查漏补缺。具体做法是:学困生讲解,优等生倾听,及时对其思路、解题方法加以指导。这样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优等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辅导学困生的密度。
(3)同桌交流:同桌交流是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都发表见解,培养思维能力的好方法,运用起来非常方便。例如:交流某道题的解题思路,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等等。通过同桌交流,学生可以掌握解题方法,掌握法则、定律等,而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学会解答,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2.2 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群体学习氛围,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利于各层次学生的提高。在讨论中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能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思维方法加速发展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会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全身心地处于学习的兴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注意“说”中问题,以“说”促“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说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用生活语言表达思维,而不能很好地运用数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不连贯、不完整。怎么办呢?我是这样做的:
3.1 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严密、规范地表述已经学过的名词、术语、概念、法则、公式、定律等。因为这不仅仅是数学学科严密性的要求,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这种训练要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养成习惯。开始,可以培养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回答,逐步教会学生使用完整的语句,运用因果关系、三段论、分析法、综合法进行推理。
3.2 训练学生说完整的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反映着完整的思维。在课堂上,我每节课都结合数学知识训练学生说话。长期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得到了提升。
总之,让我们把数学语言的训练作为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说”促“思”、以“说”促“显”、以“说”促“严”,让“说”在数学思维中彰显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