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作小学高年级习作知识应用探索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4386 浏览:113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所应达到的对习作意义的认识、观察、内容、情感、修改、速度等方面做了相应要求。作为全国通行的课程标准,模糊性的要求固然拥有更广的维度,但我们认为这些要求稍嫌笼统。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借鉴前沿习作研究,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试着探索小学第三学段更为具化的习作知识标准。
【关键词】 第三学段 习作知识 运用标准
小学阶段,“教”儿童学习写作是习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习作教学“教”的内容和所需达到的程度表述模糊,同时也淡化了对习作知识教学的要求。一线教师缺乏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习作教学的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多是提供想象作文教学,儿童习作水平和言语素养的提高主要依靠儿童自发的经验习得和自身读写的暗中摸索。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教”的缺失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明确标准才能有的放矢。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所应达到的对习作意义的认识、观察、内容、情感、修改、速度等方面做了相应要求。作为全国通行的课程标准,模糊性的要求固然拥有更广的维度,但我们认为这些要求稍嫌笼统。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借鉴前沿习作研究,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试着探索小学5~6年级(第三学段)更为具化的习作知识标准。
1 明白习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们则进一步将习作的意义概括为四个字“记录童年”。何谓“记录”?记录是“把所见所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记录包括了“自我表达”,并且它要求真实;记录的传递作用也包括了“与人交流”,并且它更具激励的意义。
“记录童年”,就是鼓励儿童自主创作,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把自己当作故事主角,用写作记录自己童年的“历史”。明白习作是“记录童年”,无疑对儿童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2 习作之前的观察和选材
就观察而言,①要“留心观察”,人生处处皆学问,自然、生活、社会时时有爱处处有美,但都需要我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②“细心观察”,观察要能够抓住事物特点和重点,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就是所谓“一己之得”,儿童习作鼓励自我创新,接纳与众不同。就选材而言,要求紧扣中心、真实具体,不凭空捏造。鼓励典型新颖、不落俗套。
3 作品的内容性和艺术性
作品的内容性我们可以从中心、具体、条理三个方面来要求和衡量。首先“中心”,作品要有中心,或表达思想看法,或说明道理意义,各方面内容要紧扣文章中心写作。其次“具体”,写人记事要抓住人物表情、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写景状物要抓住形体、颜色、气味等特征,想象作文要有人物、场景、情节的侧重。“具体”是儿童习作一大难,这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指导如何写“具体”。然而习作“具体”不是记流水账,可提醒学生反顾“中心”要求。再次“条理”,这也是对文章结构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文章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分段”是更为直接的表述。结构完整,可采用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的结构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则可按照不同体裁选用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发展顺序、地点方位的转移以及事物的几个方面等顺序来分段写作。
作品的艺术性我们可以从语言、抒情、修辞、想象四个方面要求和衡量。对“语言”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做到语句通顺”。我们认为,对第三学段的儿童,习作语言的要求可以更高更具体。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儿童“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儿童“学写读书笔记”,我们也可以鼓励儿童将积累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好词好句自觉灵活地运用到作品中。这样,儿童习作将不仅“语句通顺”,更可丰富多彩。对“抒情”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为“感情真实”。我们认为,“感情真实”是作品最基础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第三学段的儿童可追求“感情独特”。怎么做到抒情“真实”并“独特”?可学习运用“内心独白、借景抒情、引用诗句”及“首尾呼应、直抒胸臆、夹叙夹议”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对于修辞,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说明。但鉴于汉语言多样的修辞手法和魅力,以及教材中课例文本自身运用修辞的普遍和频繁,学生潜移默化,能够也应该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并且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修辞仅是锦上添花。平实厚重的文章自有其价值所在,雕缋满眼的文章反而为人诟病。《南史?颜延之传》:“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显而易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谢灵运诗更为人称道,铺锦列绣的颜延之诗反而次之。可见,修辞不用未尝不可,用即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滥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的儿童“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但对“想象”没有做具体的指导和要求。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关的事物。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都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从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事物。鼓励儿童采用“瞻前顾后想”“身临其境想”“拓展补充想”“情景交融想”“举一反三想”“重起炉灶想”“穿越时空想”等联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联想必须有根据,不能凭空想;联想要合情合理,不能胡思乱想;联想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书写规范、整洁”以及“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我们认为这两项可以作为基础性的规范要求儿童。我们之所以将儿童习作称之为“作品”,其实正是倡导教师要从儿童视角看待学生习作。虽然我们在习作之前的观察和选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性方面做了相应指导,但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方面苛责学生。故而以上三个方面大的标准,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灵活衡量运用,不可一概而论。在习作评价方面,要珍视儿童独特感受,呵护儿童稚嫩思想,尊重儿童视角和表达方式,这需要教师更多运用相对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让儿童最大限度地收获习作的成功和快乐。
参考文献
1 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杨艳.“写作情趣”的阶梯式涵养,江苏教育,2013.4
3 金立义.当下习作教学的积弊与变革,教学与管理,201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