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探析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中择校行为探析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24834 浏览:1097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择校改革呈现出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整顿教育制度,择校问题随之孕育而生,并且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笔者在对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择校行为发展过程、发生机制进行探析的基础上,对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择校行为给予整体评价。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0

一、美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发展过程

1、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择校思想的萌芽期是1776—1954年,然而大多数的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择校运动才开始兴起,因此笔者认为美国的萌芽期应该为建国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段期间即便有现实意义上的政府提倡的择校,也没有形成择校制度。
从17世纪初北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普及公立学校前,教育机构多为私立,包括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富裕家庭和官宦人家,另外一部分上层阶级家庭选择在家聘请家庭教师来教育子女。而普通家庭的儿童,则是跟随父母一同劳动,从劳动中积累经验和常识。在那一时期,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它也是后来出现的家庭学校的早期表现。
1779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长马斯·杰弗逊提出“三年教育计划”,其中包括对准备入学就读的学生提供资助。1792年,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第二部分中提出教育选择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是好学校得到支持和发展。①1859年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论自由》中主张保留家长选择学校的全灵力。这一时期的择校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具体的择校方案,只是从各种角度表达了选择学校的意向。
自19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了公立学校运动,加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1852年马塞诸州最先颁布了《义务教育法》,随后各州也相继普及了年限不等的义务教育,美国的义务教育体系由此形成,绝大部分儿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种同等的教育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丧失了择校的权利,因为政府为了保证义务教育推行,规定了“就近入学”原则,除了少数富裕家庭或宗教信仰强烈的家庭自省自费选择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以外,一般家庭没有选择学校的自由。

2、形成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震惊了美国,各界人士惊呼美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苏联,而科学技术落后是有教育落后所致,所以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反思运动在美国兴起。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民权运动的社会背景下,政府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开始在公立学校内强制实施“乘校车上学”制度,结果使得种族冲突频发,一些中产阶级的白人家庭,将孩子迁移到非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学校就读,这就是所谓的“白人迁移”现象。于是“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s)应运而生,它不但为少数族裔的孩子提供了需要的教育,也为白人学生或者住在郊区的学生提供在城市一所族裔混合的学校读书的择校机会。磁石学校是通过自由选择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种族平等的一种有效途径。②1980年以后,磁石学校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是教育领域反种族隔离的一种方式,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中,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大力发展磁石学校,以帮助打破就近入学束缚,使其他学区学区的学生也能到这类学校学习。与此同时,相继出现了开放学校(Open School)、自由学校(Free School)、无围墙学校(School without Walls)和成人业余补习学校(Continuation School)等各种选择性学校。③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弗里德曼学劵设想的早期实践,允许父母使用全部的或部分的政府拨款来选择公立或私立学校,但该计划进展并不大。虽然期间也曾有过零星的类似项目,但都由于遭到强烈反对无疾而终。
在这一时期家庭学校兴起并有一定发展,它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私立学校,是指父母在家自己教育孩子,而不选择将孩子送往任何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在美国各州家庭学校是合法的。

3、发展期:20年代初期至今

1983年由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报告认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由此掀起了 20 世纪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主张引进市场机制重新调整公立学校,择校问题成为这次改革的重点,为 90 年代择校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0年布什总统宣布了“美国2000年教改法案”、次年又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展略》,其主要内容就是鼓励择校,推行择校制度。随后克林顿入主白宫之后,由于党和共和党的政治理念差异,他主张在公立学校范围内进行择校。2000年,小布什当选总统后,继承老布什的择校理念,主张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择校,并在2003年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教育凭证计划,帮助华盛顿地区的低收入家庭选择私立学校就读。这是联邦政府第一次散瘀教育凭证计划,之后美国各州也相继出现了州政府资助的教育凭证计划。
如今奥巴马政府延续了对择校的一贯支持态度,并提出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学校创新,改善教育评价等改革措施。

二、美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发生机制

1、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择校的奠基石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择校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它旨在把美国的公立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从过去的“政治行政模式”转化为“经济市场模式”,从而解决过去公立教育体制中,由于“垄断”和“官僚”而产生的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家长及孩子提供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它分别在1962、1979和1995年发表了《资本主义与自由》、《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和《公立学校:让其私有化》三篇文章,他认为公立学校系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另外,弗里德曼还认为既然学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学生及其家长就是该产业的所提供的服务对象,因此,学生和家长有权对他们所享受的教育数量、质量、方式、方法等进行选择,政不应该过多干预。
弗里德曼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强调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其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为后来择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强大的政府支持是择校的推动力

美国择校的发展和其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美国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联邦教育部鼓励各州及地方政府采纳广泛的择校计划,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卡特担任总统时,就已经提出了择校概念。到里根政府时期,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平等,择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再到老布什竞争总统时,提出了“教育复兴”的口号,承诺自己要成为一位“教育总统”。1988年教育高峰会议上,通过了《国家教育目标》(national educational goals)。其中对择校有明确的条款:增加学生、家长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机会;教学方法和课程都必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满足各类学生不同的需要;通过磁石学校可选择进入不同学校的办法及其他策略,增加学生对学校类型的选择机会。1990年2月,布什总统以国家命令的形式签署了此报告,从此揭开了了美国九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其重点九十为家长学生赋予择校权。第二年,他还签发了《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的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扩大教育选择的机会,允许家长自由择校,联邦政府给予经费支持。
继任总统克林顿与布什总统的教育政策有所区别,但他并不反对择校,特别是公立学校间的竞争,不过他反对将公共经费提供给私立学校的教育凭证计划。随后小布什上台,他继承了老布什择校主张,重新大力倡导教育凭证计划,同时也支持特许学校的发展。他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得到了两党的共同支持,扩大和改变了联邦政府的教育参与,扩大家长的选择权,提高学区灵活性,使得联邦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就宣布了新的教育改革政策。他曾经在竞选时说过“现在是最终履行为每个孩子提供世界一流教育的道德责任的时候了,因为全球经济竞争不允许我们有丝毫懈怠”。新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对《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进行革新,其中有关择校的措施为:克服公立学校僵化的教育风气,奥巴马呼吁加大政府资助力量,增加特许学校数量,对特许学校的财政投入翻倍,并且支持关闭长期表现不佳的特许学校。与此同时,奥巴马要求父母肩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确保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总的来看,美国的历届总统都十分支持择校政策,虽然不同党派在择校政策上有所不同,但他们促进美国教育改革,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一致的。政府的一贯支持成为择校制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经济政策转型呼唤教育改革

二战后,为了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西区罗斯福新政的经验,经济上继续强调国家干预,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战后美国经济恢复。进入七十年代后,美国经济出现结构性经济危机,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八十年代后,政府开始在经济上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提倡自我放任,弘扬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等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再度繁荣。
在这样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传统公立学校的管理模式,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择校改革势在必行。择校政策打破了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和受政府保护的局面,使公立和私立学校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并重塑公立学校形象,改进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

4、多元的文化格局是择校的现实依据

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其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强调民族特色,反对用同一种文化取代多元文化存在的价值。另外,“人生而平等”一直以来是美国人民心中一个不容质疑和改变的真理,每个种族都应拥有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权利,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而公立学校的“就近入学”原则显然限制了这种自由,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自由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由于各种族在宗教信仰、政治倾向、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上有所不同,教育也就相应地要求呈现多样化特色。美国的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面对多元文化现实,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提供多种教育形式,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提供择校的机会,满足其不同的需求。

5、尴尬的教育处境使择校迫在眉睫

美国民众对公立学校的严重不满是导致择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质量持续下滑、学校纪律涣散、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和校园暴力盛行等一系列问题。80年代以后,以《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表为标志,美国掀起了以追求教育卓越、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改革运动,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公立学校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盛行、教育质量下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些改革并没有触动公立学校原有的体制,而只是进行内部改革,其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历次改革失败,让人们认识到公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须引进市场机制,让学校在市场选择中竞争。于是,从 90 年始,各种选择性学校和择校法案纷纷出现,择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美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整体评价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择校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即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美国择校的成效

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择校制度的推行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自由择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此之前人们把公立教育看做是国家的责任,学校也就理所当然的国有化,因此,政府不但要管理学校,而且还强迫人们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但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出现公立学校质量低下,脱离实际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公立学校制度本身的“垄断”和“官僚“。在经过教育反思以后,美国人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即政府应该资助教育,但并不一定要直接提供这种教育。美国人认识到,避免政府“垄断化”和“官僚化”,引入市场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消费通过“市场”将过去就近入学的的行政权力性规定改变为学生家长按需要自主择校的市场权力性选择。虽然在美国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特许学校、教育券、家庭学校或其它做法,但是人们对教育自由以及择校的基本理念却相当支持。
二是促进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择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教育体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人才素质及教育经费利用率,满足公众日益强烈的择校权利要求。从目前形势来看,择校在增强家长满意度和参与度,提高处于危险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学生教育技能,促进公立学校系统责任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美国择校的问题

一是学业成绩未明显改善。择校的支持者认为,择校行为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强制的学校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的降低了缺勤率和辍学率,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然而,在基础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测试中,美国儿童拖后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同龄孩子,尽管学生平均教育经费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学生的学业质量并未明显提高。
二是教育并不能解决教育公平。很多教育家研究表明,择校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教育平等,因为“教育券”一般只能解决学生就读私立学校的部分费用,但对于许多低收入的家庭而言,让孩子就读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家长们如果无力支付教育券之外的费用,那这种择校仍是取决于私人财富的多少,也就从根本上无法解决由贫富决定的选择权。另外,对于弱势家庭来说,选择能力和交通能力也是导致教育公平不能结缘的关键障碍。
三是公共经费用于私立学校和教会是否合理。教育券制度是择校形式之一,它使得家长可以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之间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公共教育经费在这三者之间重新分配。那么,把这些公共经费转移到私立和教会举办的学校是否合理、合法一直是美国争论不休的问题。公共教育经费总额有限,“学校选择“使得其中的部分经费流向私立学校,也就等于削减了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这可能会对美国公共福祉造成影响。更重要的事,教育券提到部分费用可用于教会学校,但这势必违反了美国宪法关于“政府与教会相分离的原则”。因此,这不仅涉及到理论问题,还涉及了有关的法律解释。在2002年的“第34次菲·代尔他·卡巴/盖洛普年度民意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美国公民还是寄希望于公立学校的改进,并不赞成将经费长久地用于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
四是家长学生未能真正行使选择权。在《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法案中规定,在失败的公立学校里的学生,有权转向高质量学校,并获得一些补偿服务。然而,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入首选的学校就读。多想调查显示,家长为子女择校的权利并不是人人平等。由于家长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条件的差异,造成其拥有的教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所差异,因此,择校能力也就有了高低。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较低的贫困家庭或少数民族家庭,他们择校行为将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注释
①Thomas Paine, Rights of Man [EB/OL]. http://www.schoolchoices.org/roo/t-paine,htm.2005(2)
②[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8
③赵厚舰.美国择校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7?-8
参考文献
曾晓洁.美国的“择校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袁桂林.本届美国政府教育改革计划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1,(6)
[3]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研究,2004,(12)
[4]季萍.米尔顿·弗里德曼“教育凭证”思想及影响[J].教育研究,2003,(4)
[5]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6]阎凤桥.美国学校选择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7]康永存.当代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
[8]贺武华.教育券在中国时间的再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9]和震.美国基础教育政策改革的择校取向[J].聊城大学学报,2003,(1)
[11]曲恒昌.西方教育选择理论与我国的中小学入学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12]马健生、孟雅君.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13]朱同琴.美国教育券计划违宪吗:布什诉霍尔姆斯案及其引发的争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8)
[14]任长松.美国家长的择校权与美国的“在家上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15]赵中建.教育可以营利么?——今日美国公立学校私营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0,(5)
[16]赵中建.今日美国特许学校[J].教育发展研究,2000,(7-9)
[17]赵中建.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2001,(5)
[18]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立足点和方法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1,(9)
[19]Eric A.Hanushek.John F.Kain.Steven G.Rivkin and GregoryF.Branch.Charter School quality and parental decision making with school choic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61):823-848
[20]Henry M Levin,Heather L.Schwartz.Educational vouchers for universal per-schools[J].Economics of Educational Review,2007,(26):3-16
[21]Ron Zimmer,Richard Buddin.Charter school performance in two large urban district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6,(60):307-326
[22]Thoms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a S.Dee,Helen Fu.Do charter schools skim students or drain resource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23):259-271
[23]Yan chen.School choice:an experimental stud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6(127):202-231
[24]Friedman,M.Free to Choose[J].Wall Street Journal,2005(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