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浅析与演奏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18835 浏览:83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是作曲家崔炳元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四届全国音乐作品”二等奖。作品创作于1985年,发表于1986年《音乐创作》第二期中。这部作品是崔炳元老师在西藏采风工作期间以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描绘对象,鉴戒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捉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精华创作完成的。组曲以简洁抒怀|数学教学论文|的笔触,将西藏的民情民风栩栩如生的勾画|语文教学论文|出来。并且多次被鲍惠乔、李明铎等著名演奏家录制CD和作为音乐会保存曲目。因此,它是一部具有文化标志性和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西藏素描》由三首小曲构成,分别是:《谐—牧歌与对歌》、《雀—寺院的佛事》、《卓—村民的舞蹈》。三个小曲结构上各成一章,内容上各不相同,但整体上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对其具体分析阐述。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研究能使作者的意图更清楚的呈现在读者们眼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作者简介及其作品创作。主要从作者及其创作两方面分析,首先是简单先容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其次结合他的作品先容他的创作风格和特征。第二章,对钢琴组曲《西藏素描》的选题材料和创作手法两个方面做具体的诠释。选题材料上首先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着手分析,先容《西藏素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其次,着重先容作品的创作手法,创作手法上从该首组曲的每个乐章着手分析它们的和声特点,调式、调式和曲式结构等。第三章,从演奏和教学两个角度对该组曲进行分析研究,演奏方面笔者将对该组曲每个乐章的演奏技巧,音乐内涵进行全面分析和讲解,教学方面将对其每个乐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和讲解突破。第四章,对全文做价值和意义上的总结。通过总结使笔者熟悉到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的不足和缺憾,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及时改正和更好的发展另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主,这两章内容都是笔者对该作品的二度创作,第二章是从分析的角度着手,突出了它的“现代性”特征,首先从内容上讲它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首组曲作者通过音乐表现了西藏人民在劳作放牧时的优美、高亢、空旷的歌声、在祭祀时虔诚、真诚、神秘的态度,在节日上活泼、欢快、豪放的舞蹈。其次从创作技法上讲较传统技法要灵活多变,如调式上固然大多使用我国特有的民族五声六声调式,但又不单纯的是五声或六声,往往使用综合性调式,调性转换也较频繁,有时候还会有左手一个调右手一个调的调性重合现象出现。和声上也变幻莫测,此曲在和声上打破传统的突出主功能原则,而是更注重色彩性的突出,而且整体上没有清楚地功能性。第三章是从演奏的角度对其进行二度创作,首先通过笔者在练琴时碰到的技术上问题,对每个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演奏技巧讲解,使演奏者在以后的练琴过程中引以为鉴,其次,通过笔者自己的练琴过程找出曲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使这些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得到突破。另一方面笔者还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联想来诠释这部作品的音乐内涵。希望能赐与后的演奏者提供帮助和参考。希望通过笔者对这部作品的二部创作研究能为后来者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同时通过总结本文中的缺憾和不足也希望给同行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个经验鉴戒,总之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推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关键词】:钢琴组曲《西藏素描》创作手法演奏与教学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1引言11-13第一章崔炳元简介及其作品创作13-16第一节崔炳元简介及其作品概括13-14一、崔炳元简介13-14二、作品概括14第二节崔炳元创作风格与特征14-16一、创作风格14-15二、创作特征15-16第二章《西藏素描》作品分析诠释16-41第一节作品创作背景与选题意义16-18一、西藏地域文化特征16-17二、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现实意义17-18第二节创作手法简析18-41一、调式调性特点18二、多声技法使用18-23三、曲式结构分析23-41第三章《西藏素描》演奏探析41-55第一节谐--牧歌与对歌41-44一、演奏技巧分析41-42二、音乐内涵把握42-43三、重点难点突破43-44第二节雀—寺院的佛事44-49一、演奏技巧分析44-46二、音乐内涵把握46-47三、重点难点突破47-49第三节卓—村民的舞蹈49-55一、演奏技巧分析49-51二、音乐内涵把握51-52三、重点难点突破52-55第四章结论55-56参考文献56-58附录58-61后记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