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教学表达力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5160 浏览:188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研究以课程改革为宏观背景,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表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言语表达力。由于篇幅和论题的限制,本研究着重从理论的角度对教师言语表达力做较为具体的阐述,试图从中得出一些具有启发和鉴戒意义的观点,以促进我国语文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从问题的提出、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基础和概念的界定四个方面逐一地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借以阐明笔者对教学表达力的理解。第二部分集中展开了对语文教师教学表达的现状反思。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问题进行分析与诊断,总结出三方面的问题:失范性、格式化和窄化性,并指出语文教师言语表达力的走弱。直接影响着教师母语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力是其母语素养的核心体现,其表达力的缺失与不足意味着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着危机,值得我们深思。第三部分论述的是提升教师言语表达力的必要条件即科学性,指出科学性包括规范性和连贯性两方面的内容,分析了两者各自的内涵,并以案例的形式逐一论述。第四部分为主体部分,阐释了熔铸教师言语表达力的独特要旨——艺术性,指出艺术性包括形象性、情感性、音乐性和个性化四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其进行深入的阐释。第五部分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提升言语表达力的有效途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教学表达的自我反思;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自我长大活动,教师进行言语表达自觉实践;师生互动建构言语表达的学习共同体。在上述五部分的基础上,第六部分试图勾画|语文教学论文|出语文教师言语表达力的愿景,展望教师言语表达力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学生敬重老师、热爱母语和示范语用。附录部分是两篇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一言以蔽之,本研究是在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各种观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鉴戒语用学等研究的观点,探索教师教学表达方面的问题,提升其言语表达力以服务于学子们的母语表达力的培养,进而推进整个语文教育的发展。【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表达力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0一、引言10-24(一)问题提出10-121.言语表达力:语文教师的母语素养10-112.表达力缺失:语文教师的首要问题11-12(二)选题意义12-151.时代的呼唤: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12-142.必然的选择: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14-15(三)研究基础15-201.积极语用:母语教育的新观念15-182.存在与表现:言语表达的语用哲学18-20(四)概念界定20-241.语言与言语20-212.语文教师言语和教学言语213.言语表达力21-24二、现状反思:语文教师教学言语症状之诊断24-38(一)失范性:教师的失准24-271.不规范24-252.不得体25-27(二)格式化:表达的失魂27-381.无深刻性27-282.活力不足28-303.美感欠缺30-324.个性迷失32-38三、提升言语表达力的必要条件:科学性38-56(一)科学性的内涵和分类38-391.科学性的内涵38-392.科学性的分类39(二)规范性及教学案例探微39-481.规范性的内涵39-422.规范性的必要性42-433.规范性的培养策略43-48(三)连贯性及教学片断分析48-561.连贯性的内涵48-492.连贯性的教学意义49-543.连贯性的培养策略54-56四、熔铸言语表达力的独特要旨:艺术性56-97(一)艺术性的内涵和分类56-581.艺术性的内涵56-572.艺术性的分类57-58(二)形象性及教学案例推敲58-641.形象性的内涵58-602.形象性的教学意义60-633.形象性的培养策略63-64(三)情感性及教学案例评析64-771.情感性的背景64-652.情感性的内涵65-683.情感性的教学意义68-774.情感性的培养策略77(四)音乐性及教学片断评论77-821.音乐性的内涵77-792.音乐性的教学意义79-813.音乐性的培养策略81-82(五)个性化及教学个案佐证82-971.个性化的背景及必要性82-852.个性化的内涵85-883.个性化的教学意义88-904.个性化的培养策略90-97五、践履:提升言语表达力的有效途径97-107(一)教师表达的自我反思97-1001.确立自觉的表达意识97-982.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98-100(二)教师教学的表达实践100-1021.广泛阅读与反复斟酌100-1012.增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101-102(三)师生互动建构表达共同体102-1071.营造表达的交互环境103-1052.自觉发挥多重角色105-107六、愿景:教学表达力的影响107-112(一)学生对教师产生向心力108-109(二)学生对母语产生情感力109(三)教师对学生产生语用示范109-112参考文献112-116附录116-12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4-125致谢125-12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