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审美追求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8971 浏览:342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节省时间。”语文教师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语言起着非常的作用。教师韵味的语言,能把学生引向崇高的审美境界,诱导学生去美、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高尔基也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艺术家。他无论在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审美语言在对人整体性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语文教师既是语言艺术的传播者,又是艺术语言的运用者。
一、情态美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言艺术魅力的所在,教师应先“情动”而后“辞发”。无论是示范朗读、浅析讲解,还是对话提问、总结,教师角色,或爱、或憎、或喜、或褒、或贬,教师的语言都应声情并茂,可听、可视、可感,才可被学生接受。教师的情感体现在体态上,体现在语音里。语因情而发,情因语而达,师生之间是知识传递的,更是情感交流和心灵接触的。教师讲授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以己及人,以情带声,以情感人,启迪智慧,引发联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语言的情态美,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语言修养,更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比如对学生说话用“”要比“你们”来得亲切,“使学生在知识王国里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里审美的人”(席勒《美育书简》)应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音乐美
语言规范标准、清晰流畅、节奏感强、浑厚圆润、和谐动听,是语文教师教学语言音乐美的体现。明代戏曲论述家王骥德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宛转,音调铿锵,虽曲,却要美听。”高尔基也:“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大师们的创作经验之谈,艺术或艺术语言的特点。语文教师要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要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节奏快慢的把握,创设优美和谐、刚柔相济的教学情境,用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描述优美的画面,讲述感人的情节,叙述动听的故事,阐述科学,探讨人生真谛。教学中富于音乐美的语言,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享受知识的甘露,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的课文朗读平仄要有恰当的安排,平声语调要读得平缓宏亮,仄声语调要读得曲折爽脆,这样造成语音的抑扬美,再加上教师把平仄和押韵恰当地调配,使这首古词朗读抑扬有致、节奏和谐、高低参差,给人以鲜明的音乐美感。
三、变化美
“文是看山不喜平,”对人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要求的合乎规律的总结。学生的听课心理如此,教学语言有波澜,富于变化,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人的精神活动是变化的,人能永远停留在兴奋点上,总得有紧张、有松弛、有激动、有平静的时候。过度紧张会使人疲劳,过度松弛会使人纳闷。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美体现为:语音的高低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感的虚实得当,句式选择的灵活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语言风格与文体风格的协调性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整齐中求参差,以常识中求变化,以和谐中求灵活,比如设计导入新课的策略教学论文,设置理由的形式,变化的方式等等。语言单调乏味,教态呆滞死板,内容平铺直叙,口头禅接连不断,语调“千课一律”,教学语言的大忌。在讲授不同文体时,也要教学语言的变化美。讲授诗歌、散文时,教学语言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意境幽远,娓娓动听;讲授议论文时,语言要逻辑严谨,论辩性强,要有更多理性的思索;讲授小说时,语言要生动,精雕细刻,使学生产生对场景、人物的想象和联想;而讲授文、运用文时,语言则应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四、个性美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应有独特的个性美,形成的教学语言风格。个人性格、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形成了每个教师教学语言的差别性。或热情奔放、鼓动性强;或质朴平易、简洁明快;或缜密深沉、清新隽永;或庄重典雅、逻辑严密;或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教学语言风格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对的稳定性,即使讲授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也会体现为更多的一贯性。“风格即人”,“文如其人”,课亦如其人。如优秀语文教师于漪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循循善诱;钱梦龙的教学语言旁征博引、幽默诙谐;斯霞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鲜明;魏书生的教学语言准确精炼、平易亲切。教学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每个教师长期积累、不断探讨、不懈追求的结果,是教师成熟的标志。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语文教学的进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文学语言的探讨,语言学和文学交界处的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探讨和运用,既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使语文教学艺术的进展,使学生审美的艺术享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