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尚武重塑尚武精神:武术文化时代生长点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34631 浏览:1585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承平日久,国人缺乏忧患意识。忘战必危,时代呼唤尚武精神。武术文化作为尚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当下有着新的生长可能。本文通过精神回溯与解析,认为:尚武不是好战,而是为了有备无患,临战不乱;尚武精神昭示国人,身处和平环境,务必居安思危,勿忘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理;只有每一个体都有此种担当,我们的文化之脉才能真正世代承续,武术事业也才能呈现新的发展图景。
【关键词】尚武精神;意涵;武术文化
尚武精神在中华文化史上自古有之,因清末民初适值民族灾难深重,内涵一度得到阐扬。其时,尚武之精神气象冲击了羸弱的国民性(鲁迅语),尤其使得民族精英的精神风貌旋即易色。当下中国,久居和平环境,于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重提尚武精神,虽是老生常谈,然兹事体大,又不可不谈。
1承前启后,尚武精神的时代阐发
同其他东亚国家一样,中国一旦进入近代,都被迫无奈地进行一次“跳远”,即独立————近代化。中国历来有重文轻武的习气。然而,一味追求以德服人、有容乃大的旧思维在西式炮的轮番蹂躏下荡然无存。民族的脊梁们恍悟,原来缺乏尚武精神的闭目塞听才是屡遭欺凌的根源。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的艰辛历程中,尚武精神在民族生死攸关的语境下被一再言说,反复呼吁。

1.1使命:既有尚武精神的彰显

清末民初,尚武精神成为时代精英为求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唤醒国民的最主要武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政治要人、武术家及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大声疾呼尚武强身,强国保种。爱国武术人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近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书“尚武精神”匾额相送,以昭示其唤醒国民斗志的决心。遑论当时多不胜数的救国思潮,其中有一点很明确,即在与涌入中国的洋体育进行比试的过程中,武术作为本土练身手段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民国时期,武术被冠以“国术”的称谓,并成立了由当时认可的专门机构——国术馆。一时间尚武精神风起云涌,国家上下被精英阶层宣扬的尚武精神笼罩着。质言之,尚武精神成为那个时代各领域精英人士的时代剪影。

1.2索因:为何”旧事重提”

以长时段的历史视角观看,不难得出,20世纪是中国改天换地的一百年。到本世纪初,中国既经历了建国后外部国际环境的波谲云诡,也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走过了半个世纪。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然而一路走来,并非是一片坦途。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阴魂不散,另一方面,承平日久的国人淡忘了战争的威胁,面对复杂的内部环境和多变的外部环境,普遍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中国的藏南、黄岩岛、钓鱼岛相继出现领土争端时,当国民体质检测报告一再显示国人体质健康结构堪忧时,全民仍然沉浸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和娱乐至死之中。历来尚武精神的弱化都给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覆辙绝不能重演。忘战必危,尚武精神需要被重新激活。因此,重提尚武精神,仍未过时,反倒正值其时。

1.3尚武精神的内涵及生长点

欲彰显尚武精神必先阐明其内涵。为界定尚武精神,有必要进行“精神”溯源。《辞海》将“精神”定义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和内容实质”。尚武精神,顾名思义是指有崇武取向的精神。目前,对尚武精神的阐释主要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将尚将武精神解读为“崇尚武力、止戈为武,推崇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2〕;其二,认为它是深藏于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阳刚基因,是支撑整个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3〕;其三,结合时代意涵,认为当下中国的尚武精神是在实现国家和平崛起和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显示出的“敢于拼命”、“敢于强军”、“敢于战争”的强军精神〔4〕。尚武精神乃是源自持戈行军的军事武艺,在社会变迁后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又转化为止戈为武的勇猛刚毅之精神取向。由此,笔者提出,中国文化中自强方能不息的基本精神是尚武精神的指归。
尚武精神是武术文化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生长的土壤,武术是尚武精神的重要载体。武术从真实的战斗场景中走来,将勇猛果敢的尚武精神寓于武术文化之中。即便武术发展至当代出现了击舞分化,但对“击必中,中必摧”的击打追求和“无人似有人”假想出对手的演武,也依然在体现着尚武精神对勇猛刚毅的诉求。在武术的范畴,尚武精神至少有三层意涵,它们分别寓于武术人对武艺无止境的完美追求,敢于直面现实挑战的竞争意识以及在比试中几经周折夺取胜利的勇气〔5〕。

1.4当下尚武路径梗概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且其本身都随时展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因而,既有的尚武精神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体化,不再停留于观念精神的层面。笔者认为,其内涵的生长应表现在尚武精神影响面的扩大,具体措施是发挥武术多拳种的优势,促成传统武术现代转型;优先发展学校武术,以提高教育阵地中武术的参与度;完善基层组织职能,继续全方位推进武术向学校、农村、社区、军营、企业、机关六领域进军的步伐。与此同时,尚武精神不再停留在武术工作的范畴,而应是为全民推崇的勇猛敢为的进取精神,具体体现在强烈的爱国情怀,饱满的奉献精神,以及自身处置事务的之中,时时刻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能量。这项工作的难度之巨绝非一日之功,但又必须迎难而上。
2薪火相传,续武术文化之脉
一个不重视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在当代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保持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6〕。尤其是当步入现代化的快车道,信仰缺失、极端主义、拜金主义、文化霸权等人文危机不请自来的时候,审视本土文化,重构自身文化安全体系就变得尤为紧迫。有学者呼吁,“唯中华文化的升华,才能组合百战不殆的中华;唯民族精神的张扬,才能引领经济大军的征伐;唯经济之树的壮大,才能催动之花的绽放〔7〕。”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注定在现代化的征途中成为迷路羔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途中,文化复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新时代决定新命题,复兴不是简单的旧文化回复,而是传统文化经现代性改造后的新生再现,是在新土壤上的新生长。

2.1文化:民族复兴必由之路

建设文化,前提是认识文化。当下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千百,但究其本质,无外乎一地之文化对其所洒播(德里达 语)人群的思维和行为的形塑与制约。依据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当文化成为场域,无论历史情境如何变迁,场域中成员的文化惯习短时间内不会轻易变更,亦即对应了中国语境中文化的一脉相承。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述及世界四大古文明国家中国、埃及、印度、小亚细亚。如今,能拥有自身文明体系、文化一脉相承并依然存在的,唯有中国。由此,中国文化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而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自然也具有和合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成长的土壤,也是武术文化的母体。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庸》里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道出了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应是中国和合文化的旨归〔8〕。中国和合文化所阐扬的和而不同,恰恰成为了武术文化缤纷与拳种林立的完美概说。从技击术的范畴检视,不难发现武术乃是罕有的从属于和合文化的技击术。它源自对抗格杀,却又发展出了新的内涵,即以不直接交锋的文武(将比试的对手物化或各自演练,以等价物或统一标准评判高低,后者即现在的套路比赛)取代两两交手的武武。遥想当年的“土洋体育之争”,今人不得不钦佩张之江等人的远见卓识。因彼时他们已然认识到,武术不同于西式体育项目之处乃是其所独有的中国文化基因。西式项目的精神改造没有国别,娱乐竞争诉求可以跨越国界,然而武术对人的改造在规训身体之余,又注入了专属中华文化的不可复制的基因。国外项目为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内涵所填充,也仅仅是常规意义上崇尚和平、共同娱乐、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然而武术则多出了对自身文化的担当。传统武术有两个文化向度:一是习武者在技艺上的不断提高,二是在自我道德上的逐步完善〔9〕。一言以蔽之,武术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它骨子里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内向性格的基因,这一点是无法被抹掉的。

2.2尚武精神何以归入文化命题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对本民族精神气象的培育。文化精神是体现在诸文化现象中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并由民族文化所凸现出来的稳定的内在品格”〔10〕。张岱年、方克立先生指出,文化精神的成立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赢得文化成员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其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一部分;其二,在维系民族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上起到积极作用。由此检视武术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可知将其归入中国文化精神的命题是正确的〔11〕。

2.3理清思路,延续武术文化之脉

武术文化包括技击在内的与武术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是对武术技击观、观与价值观的反映〔12〕。武术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并成其为武术,乃是由于在遵从中国文化的观之下坚守了技击的本质,同时不断展示自己的时代价值,服务时展。然而,同其母体中国文化一样,武术文化本身内涵丰富,取向多元,在择取尚武精神这一武术文化时代生长点时我们应有所侧重,将尚武精神结合时代价值作充分阐扬。

2.4责任:武术文化的时代命题

放眼世界,每一取得举世成就的民族无不有着昂扬的民族性格。纵观历史,无论汉唐,在建立旷古奇功的同时,尚武风气在民间无不大行其道。现代化征程中,传统文化复归的声音已经日渐高涨,不单中国如此,世界范围内任何有志于实现本民族文化繁盛的民族莫不如此。从武术事业发展的角度,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武术都应不忘在满足时展需求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这既是武术的时代贡献,也是武术延续自身文化之脉的需要,亦即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武术人的时代使命与职责所在。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武术应充分挖掘自身文化体系中对国家和平崛起有益成分,赋予其新的内涵,发挥自身民族文化感召力与表达文化诉求并举,增加中国的国际认同,巩固独立自主的外交风格。
3结语
回看中国历史,尚武精神关乎每一代的兴衰。尚武精神昌,则民富国强,尚武精神靡,则国破家亡。以史为鉴,可知尚武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进入攻坚阶段,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尚武精神赋予人以勇猛果敢的精神气质,此为重塑当下尚武精神最迫切因素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提倡尚武精神绝非为了好战,而是为了有战无患,临战不乱。武术从真实的战斗环境走来,随着自身更新发展,将战斗品质寓于武术文化之中。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部,尚武精神是武术文化的应有之义。立足于服务国内社会发展,对外阐扬中国发展立场,增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国际认同,武术拥有极大的身体语言优势。进而言之,倘使尚武精神能够为培育文化自信贡献一二,则使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持续动力,由此被唤醒的文化自尊亦能令我们在面对别国文化时做到不卑不亢。
重塑民族尚武精神,发展武术文化内涵,践行武术文化中的尚武精神,不辱武术事业的发展使命,中国武术人责无旁贷。昌文化传统,弘尚武精神,养成自觉自信的文化品质,实为当代中国人重塑国民性的必要举措。徜使每一个体都能有此种文化担当,则中国武术事业的大源于:论文集www.618jyw.com
发展可计日程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企踵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盛邦和.关于近代东方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东方式”特殊道路〔J〕.史学史研究,1985(2).
〔2〕夏承海.尚武精神在先秦、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探骊〔J〕.搏击·武术科学,2012,9(12):40-41.
〔3〕韦晓东.以尚武精神砥砺官兵价值追求〔N〕.战士报,2012-11-14,(3).
〔4〕刘明福.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J〕.决策,2013,
(2):20-24.
〔5〕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2.
〔6〕子彬.国家的选择与安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140.
〔7〕盛邦和.文化中华与文化东亚〔J〕.探索与争鸣,2000(7):36-38.
〔8〕张岱年.漫谈和合〔J〕.社会科学研究,1997(5):55.
〔9〕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
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78.
〔10〕肖贵清,赵同良.试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J〕.社会主义研究,2001,3:20-23.
〔1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J〕.体育科学,1992,12(4):19-21.
(责任编辑:李远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