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主流小说创作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33869 浏览:157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说是时期公然出版发行、为当时政治意识形态所认可和推动的主流小说创作(以下简称小说)。长期以来,文学乃至小说被排斥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的范围之外。近年来,文学逐渐为学界所关注,研究状况有所转变,样板戏和诗歌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成果,但小说的研究相对薄弱,至今没有专著、博士论文等系统研究成果。我选择小说研究作为博士论文,力图填补这一空缺。本论文分为六个有机组成部分:绪论,第一章文学的生产及小说的基天职布,第二章无穷改造与乌托邦理想的虚妄建构,第三章革命话语的延展与盛大仪式的铺陈,第四章性禁锢与巫术化文学表达,第五章结束语:酷夏的果实。绪论部分主要先容了小说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围,描述了当前小说的研究状况,指出了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一是作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链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史”的意义。二是小说作为特殊年代的文学叙事包蕴着独特的文学资源和信息,需进一步研究。三是小说还是“空缺”领地,对其的研究具有拓荒意义。论文力争实现作品资料占有、宏观论述和深入阐述的三方面突破。第一章先容了文学的生产及小说的基天职布。论文从40—70年代影响巨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林彪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等6篇典型文论出发,揭示文学产生的严酷环境和文学形态演变的必然逻辑脉络。期间没有一套完整有序的文艺体制,政治体制的军事化趋向使文学体制在总体倾向上呈现出准军事化特征。中涌现出的工农兵业余作者以渴望战斗、投身革命的创作心态炮制出数量繁多的应时性作品。文学以197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样板戏为代表,后期小说占主导,诗歌贯彻始终。从题材上看,小说分农村、产业和革命斗争题材三种类型。第二章研究小说内蕴表达的无穷改造与乌托邦理想的虚妄建构。以打倒党内“走资派”为核心的阶级斗争泛化、进行思想无穷改造实现“革命化”和建立带乌托邦理想色彩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内涵。哲学上矛盾冲突的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有益性反映在小说中即为阶级斗争主题的强化笼罩和强制接管,阶级斗争叙事的假设性、主观虚构特征以及人物情节设置的等级对应关系。思想改造被赋予强大的政治意义,主要对象指向党内走资派。“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改造的对象广度和剖析深度。小说人物思想呈普遍焦虑状态,走资派是内在裂变式焦虑,英雄人物为自我苛求式焦虑,阶级敌人是革命迫压式焦虑,积极分子呈现渴望革命式焦虑。均匀主义观念及实践、军事化生产生活方式和革命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围造起绚丽的乌托邦社会图景。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政治强化与主体缺失之间的严重偏离和违逆|教育论文网|使悬空的乌托邦构建轰然倒塌。第三章研究小说革命话语的延展与盛大仪式的铺陈。革命话语外延得到拓展,包含了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原义性话语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转义性话语;革命话语内涵因政治性的绝对控制而呈现出单一化和纯粹化等特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形态的自觉拒绝和有意遮蔽。强势革命话语在对文本的绝对统治、广泛分布中被日常化叙事,阶级斗争、思想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沦为日常生活。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与马克斯·韦伯所称的“新教”所信仰的以禁欲主义、虔诚崇拜为核心的“苦行主义价值观”具有一致之处,显现为政治化苦行主义价值倾向,神化拔高主要英雄人物。主流意识形态的过度苛求和畸形利用,使道德呈现出泛化、纯洁化和绝对化的极端倾向,走上了“非道德、反道德的歧路”。英雄人物的革命崇高感建立在信仰和介入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道德标识和理想主义色彩。仪式是带有荒谬色彩的政治表达形式,众多仪式场景的并列铺陈构成了文本的叙事表达,小说是大量仪式的盛大铺陈集合。小说有忆苦、斗争大会、学习教育等8个公共场景,具有革命化、纯洁化等特征,体现着政治话语对思想价值倾向的控制和规训;有家庭生活、恋爱、交谈、阶级敌人密谋作恶4个私人场景,完全被主流政治所挤压、填充,呈现出意识形态性和透明化。主流话语全面压制小说的形象表现和艺术叙事,削减杜绝复杂多义的意义表达,同时小说中的革命语言犹如狂风骤雨和工具武器灌输充斥于文本,形成压抑叙事与语言暴力的叙事纠缠。第四章研究小说性禁锢倾向与巫术化文学表达。中群众崇拜和普遍压抑的畸形形态,促使群众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了“法西斯主义”心理倾向,表现为既受精神奴役又渴望权威、造反的“小人”精神,生命倍受压抑。小说性压制、性禁锢的基本策略是对家庭、爱情生活的政治化过滤和拒绝清除。性压制替代性地转化为残酷的破坏性和对“病态”荣誉、义务的追逐,进而转变为狂热的宗教激动和宗教神秘主义。小说的价值认定和表现手段具有远古巫术的特点,呈现为人物塑造的神圣化和妖魔化手法运用,表现为“神性崇拜”和“公众驱邪”等巫术仪式确当|教学论文范文|代显现,进一步演化为图腾和禁忌,使小说具有了神话性。第五章先容了结束语:酷夏的果实。力图厘清历史与小说存在、意识形态与文学表达、小说狂欢叙事、审美评估等方面问题。是一段错误的历史,小说附属于主流政治话语,并起到推波助澜的鼓噪作用。文学政治化与政治文学化互为借重交融。小说营造的盛大节日,展现的是失去秩序价值规约后带狂欢色彩的政治欢呼,是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不同的虚假狂欢。小说是对主流政治本身进行的审美观照,即为“政治美学”。小说是对错误历史同步同构的文学表现,是文学审美表达上的一座“贫矿”,自觉蜕变为文学发展史上失去主体性的政治附庸的典型代表,表现为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形而上表达的全面塌陷。但是,小说是构成文学史发展的客观历史存在,本身蕴涵着文学发展的过程、新质和可能性,包含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萌芽。同时,小说在强大的政治控制背后顽强地呈现或无意识流露着文学性表达的微曦。【关键词】:文化大革命小说主流意识形态革命话语思想改造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6-9英文摘要9-12绪论12-17(一)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12-13(二)小说的研究状况13-15(三)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与突破15-16(四)小说研究的方法16(五)小说研究的困难与困惑16-17一、文学的生产及小说的基天职布17-37(一)激进文学思潮“清算”与文学空间淤塞17-22(二)准军事化文学体制与创作者渴望斗争心态22-30(三)文学框架及小说的基天职布30-37二、无穷改造与乌托邦理想的虚妄建构37-69(一)普遍冲突与阶级斗争假设性、等级对应性37-45(二)思想改造运动与普遍焦虑45-55(三)乌托邦理想图景的搭建与塌方55-69三、革命话语的延展与盛大仪式的铺陈69-114(一)革命话语控制下非日常生活世界的革命日常叙事69-80(二)苦行主义价值倾向与道德政治化、革命幸福感80-92(三)文学场景的意识形态化与精神规训及惩罚92-104(四)压抑叙事与语言暴力104-114四、性禁锢与巫术化文学表达114-139(一)群众崇拜与法西斯主义心理倾向114-119(二)普遍压抑与宗教激动119-128(三)“神性崇拜”与“公众驱邪”128-139五、结束语:酷夏的果实139-152(一)文学政治化与政治文学化139-143(二)盛大节日的虚假狂欢143-146(三)政治美学的强硬表达146-147(四)错误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学形态147-152注释152-171主要参考文献171-175附录1:新时期主流文学研究述略175-184附录2:长篇小说目录(1967—1976)184-188致谢188-189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18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