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美术兴趣培养对策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6231 浏览:157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美术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情商智商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作为一名基层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对这一点有着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钻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绘画水平和能力,为扭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所处的尴尬境地而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美术教育;兴趣培养;策略
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美术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很多学校、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美术并不在考试科目的范围内,因此学不学都无所谓。其实这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和认识。新课标对于美术给出了这样的阐述:“美术课程是构成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必要的美术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情商智商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对美术课程的错误认识导致很多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自身的美术功底和绘画能力了。这就给我们美术教师带来了艰难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逐渐提高美术修养和素质?对此,笔者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现整理、总结出来,以飨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辅设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教辅设备被广泛运用到教学领域。多媒体等教辅设备不但直观性强、知识面广,而且还可以将教材知识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教师讲解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章知识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有关古代陶瓷艺术的幻灯片,图片上的陶瓷作品或古朴典雅,或富丽堂皇,或造型夸张,或精美绝伦……学生在欣赏这些图片的时候,无不对古代的陶瓷艺术充满敬佩和赞扬,这不但激起了学生心中强烈的民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高尚爱国品质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通过观赏这些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和开发,为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美的无处不在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美术课程里包含着特别多的专业用语和词汇,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时,往往会存在着很大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此外,如果只是老师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根本就不给学生实际创作绘画作品的机会,那么学生的绘画水平就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简单地将美术教学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上,而应该利用各种条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同时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和绘画能力。
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实地写生,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无限美丽风景,掌握具体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进而逐渐提高自身的实际绘画水平。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詹姆士曾经这样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他人所肯定。”成年人尚且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扬,更不用说这些学生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留心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力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比如,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用“真棒”“画得真好”“让老师受益匪浅”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坚定学好美术的自信心和意念,促进他们日后在美术方向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美术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情商智商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作为一名基层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对这一点有着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钻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绘画水平和能力,为扭转小学美术教育所处的尴尬境地而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罗焱.浅谈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合开发利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李永正.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4]吴凤兰.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2011(10).
[5]刘延林.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教学的策略分析论文下载中心www.618jyw.com
[J].科学大众,2010(7).
[6]钟启泉,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作者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徐川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