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提问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4616 浏览:147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不足、思索不足、解决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以为,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设置“障碍”,活化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捉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不足“障碍”,以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突”(矛盾)。当学生要急于化解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练习,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会水到渠成。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一上课我就可让学生思索:“这篇课文是不是为刘和珍而作的传?不是的话,文题又是什么意思?”这个不足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急切地想找出答案。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这篇文章并不只是写刘和珍一人的,而且和一般传记的写法也截然不同。鲁迅只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其目的是对“三·一八”惨案作评述。一篇看似晦涩、枯燥的杂文,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捉住突破口,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不足。

二、曲线提问,引人入胜

“曲线提问”,可以说是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课堂的提问假如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把不足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来,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在思想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例如,《小橘灯》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假如让学生浅析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的理由,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再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由于有了前面的“曲问”,学生就比较轻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所体现出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了。

三、分层提问,化难为易

把难以回答的不足分解成轻易理解的、有趣的不足,或者把大不足分解成一组小不足,就可以化难为易。例如,当探讨《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这个不足时,我是一步步地问下来的。首先我问:“庖丁是几年后才做到‘目无全牛’的?这说明做事情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必须怎样?”这个不足,通过阅读第三段就能找到答案。而且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很轻易明白,达到技艺高深的境界是需要时间来积淀的。接着再问:“庖丁解牛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困难?碰到后,他是怎样做的?”所有这些不足,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而这两个不足的答案恰巧就在我们最初想问的“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这个不足的答案中。两个不足问完后,你再问这个不足,学生自然就轻易理解了。
(责编海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