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6925 浏览:23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0)10-0123-01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此以审美鉴赏力提高的策略和如何在作品中挖掘形象荧等方面谈一些做法和感受,旨在培养学生感知美、正确鉴赏美、正确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均已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教学目的之一。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恰正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上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美、正确鉴赏美、正确创造美的能力,对于推动教学论文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

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联系,审美情趣是人们对审美对象所抱有的感情和兴趣。语文课中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鉴赏力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突破口。审美鉴赏力,指的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品味,以中获得美感和乐趣的一种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开读书报告会、排演课本剧等手段,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等都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小说改编成戏剧,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物动作、对话的操练排演,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能大大地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并能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美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增加了才干,锻炼了能力。
有了阅读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浅析人物形象,提高对各种形象的辨别能力。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复杂的眼光去浅析复杂的人物,不要单调地看人,尤其是在浅析人物形象的审美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要想提高审美鉴赏力,还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文学作品赏析,同学们在查找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鉴赏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情感和想象中培养审美鉴赏力

感知美仅仅是向美的殿堂迈出了第一步。学生要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还须学会鉴赏美,即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价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妍媸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昵?我以为激荡情感、启发想象就是最佳的途径。
情感常常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没有美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更是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倾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审美鉴赏首先离不开审美情感。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浅析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以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课文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可以说,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把这些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激荡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则使学生向美的殿堂又迈进了一大步。
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用语言唤起人们对事物的种种体现,不像现实美和图画那样具有直观性,因此在课文浅析中除了唤起学生情感体验,还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体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头就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这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进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会在脑中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以而进一步鉴赏到词的意境美。

三、在作品的浅析中挖掘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浅析课文时,教师要留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在浅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捉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以“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怀的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由于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联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总之,没有美育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开创一片审美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美的真谛。这对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