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新课导入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8361 浏览:325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提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导入技艺教学论文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学习《竞选州长》一文,可以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里的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剌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教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点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以《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二、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以而引出新课,以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策略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索不足。《苏州园林》一课,可以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广州可叫羊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教师可以板书“苏州园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未几,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点。

四、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正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以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导入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布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五、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假如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实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诗中的意境。

六、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以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然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在延安看到了这样的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奇、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捉住学生的留意力。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以数学课、生活中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今天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主人公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简笔图画的导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