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最佳选择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30766 浏览:143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夸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无疑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所关注的重要概念。在以新课标为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使对话成为可能呢?本文尝试以对话教学观念的确立,目前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以及教师特别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来探讨这一课题。

一、语文教学何以要在对话中进行

有识之士已经指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①我们可以以这一句话出发,来领会“对话”的内涵:“阅读理解”——是与文本的对话;“表达交流”——是用“语”和“文”来和个人以及社会进行对话,“对话”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语文教育所能够肩负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时代的呼唤,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需要。“对话能力”的培养“对新一代公民的素质进展将具有深远的作用”。②
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就意味着同等和合作。同等的师生联系是现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的工作方式——同等、和合作都能够在对话联系中得以凸显。
语文教学之所以可以在同等的对话中进行,也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文本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所决定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有理,只要言之有据,所有的“对话”过程和结果,语文都能兼容并包。语文所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使“对话”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在同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途径。由于,只要对话开展,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了确立,对话又是谋求合作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话中的相互启发,也同样促使探究能够开展和深入。

二、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过程所面对的困惑

最大的困惑是,到底怎样才算是“对话”。大多数教师往往望文生义,把课堂上的单向提问,以及把提出不足后组织学生讨论就理解为对话教学。教师把精心设计不足当作对话教学的主要手段,“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③,随之而来的困惑是,语文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在同等对话中进行,有没有其他选择?
要走出这样的困惑,教师首先要经常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对话”,其次要学习有关“对话论述”,要不断地和巴赫金的相关论述进行持久的“对话”,由于对话教学是由现代论述作支撑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对话”,是指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同意和反对的联系、肯定和补充的联系、问和答的联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就应当看成是对话④。也就是说,“对话”是指一种状态,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有声的话语对白,也可以是人和文本之间无声的语言感知。就语文教学而言,只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着着“倾诉”和“倾听”的联系,我们都把它看作是“对话”。而“倾诉”和“倾听”,都夸大的是“倾”,即要“专心”,只有“专心”才能表明“诉”和“听”的对象都处于主体地位。而把对话局限于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显然是失之偏颇的,由于“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⑤。它不能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要使语文教育能面向“现代化”,促使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始终处于对话的状态,无疑是最好的途径,由于,对话不仅仅是语文的教育策略,也是语文的教育目标。

三、对话过程中语文教师所要作的努力

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育在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同等”。这种同等,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等所有对话者之间的同等。这种同等要求教师尊重文本,也尊重学生、同行和专家,但不能对他们顶礼膜拜,要自始至终把他们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同等的对话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特别努力去做:
1.不断提高自身和文本的对话能力
很难设想一个对阅读无动于衷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上会有所作为。语文教师要热爱阅读,广泛阅读,这才可能保证把课文只当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来看待,而在教师自己的阅历中还要有更多和更好的“例子”可以向学生展示,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境地。语文教师要能够不借助任何评价意见和文本对话,也就是所谓的“素读”,特别是养成离开教学参考书和课文直接对话的习惯,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教师在和文本对话时心里要有学生:他们会怎样阅读文本?要走近学生,熟悉学生的话语系统。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教师的视野一定要开阔,要随时随处处理与搜集和文本相关的信息,学习整合和取舍。
教师自身和文本的对话,要积极地把对话的过程和结果形诸文字,无论怎样浅薄,都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赢得学生敬重的同时,也可以是学生学习对话的最感性的示范。
和文本的对话是永无止境的。终生学习,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
2.和同行及其他学科老师要经常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积极主动地和同学科老师对话,要能够把自己在和文本、学生之间对话中的“不足”和“话题”进行沟通,形成讨论,相互启发。比如,有一个老师自己在和《藤野先生》对话的过程中,就鲁迅先生的“弃医以文”出发,提出不足:到底是疗救肉体迫切,还是疗救灵魂迫切?进而联想到文学史上的其他“弃医以文”者,像郭沫若、毕淑敏、余华、契诃夫……他在集体备课时将这个不足和话题提出来后,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有教师给他提供了其他信息,比如像鲁迅只有短篇小说和杂文的创作而没有长篇作品,可能和他的健康有关。这位老师后来的《鲁迅小说中的病理现象》,就是受同行的启发而写出的。而老师的“不足”和“话题”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后阅读了毕淑敏、余华的作品。
教师在公然课的研讨中,也要经常和同行及其他老师进行对话,这是保持自己的工作活力的好策略。有老师在公然课上教学培根的《谈美》时,由于接受了美术老师的倡议,把色彩、比例和线条之图案美和《苏州园林》一课相链接,成了课堂上的“亮点”,受到了专家的好评。闭关自守的心态在信息时代是难以科学进展的。
3.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对话中跑题的话题
围绕“不足”开展“对话”是最主要的对话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不足时,要努力使所设计不身成为学生学习发问的版式,而不是传播知识的“圈套”。要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问,竟然还可以这么想!终极促使学生提出不足来。有教师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在学生对字词没有障碍后,就第一句话“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问学生“鲁庄公除了‘战’,可还有其他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般学生都能在“战”、“和”、“降”、“逃”中思索,甚至能以此来以另一个角度重新思索鲁庄公的形象——而这都在老师意料之中。偏偏有个学生在“春”字上做文章,他说:“假如不是在春天的话,也许鲁庄公就不会这样义无反顾了。”思路显然有些走偏锋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据他所知,古人打仗是很讲究规矩的,一般不在春天打仗,由于春天是庄稼生长的时节,假如打仗,就会导致大饥荒。老师带头为他鼓掌。在课后的课文改写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将“十年春”简单地用来表时间了,而是对春天的情景进行了描绘,这又是一种意外的收获。所以,在开展对话时,话题的明确,就是教学目标预设的明确,而在教学中所谓话题的“节外生枝”式的“跑题”,就是教学目标的天生,教师千万要重视!
假如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在课堂外的辛勤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中“对话”的“使然状态”升格为“自然状态”,会怎样的幸福呢!一个和生命打交道的教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夫复何求?
注释
①制订《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雷实:对话与阅读教学》,《人民教育》2006年第22期。
③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王尚文主编、吴克强副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⑤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