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4772 浏览:154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并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体现了语文科的民族特点和个性。它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维度,过程和策略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
文化素质就是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终极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它包括以下内容: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意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较好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恰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较深的中华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的宽广胸怀;乐于合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介入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的精神、思想和策略;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开阔的视野、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的独立思索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文化素质的不断积淀,就自然会体现出应有的人文情怀,即对生命的热爱,对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和生命形态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进而进展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自我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对公平、正义与法治的坚持态度,最后就能体现出对自己以及人类现实境遇、精神状态、未来命运、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
一个民族的素质终极要通过一代人的素质加以体现,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素质的莫过于它独特的文化素质。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特质,诸如博大宽容、刚健有为的气质,骛于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畏、忍辱负重的胆识,勤劳勇敢、力有所为的毅力,内省尚文、谦和礼让的品格,以及忧世济民、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所有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凝聚、繁衍和进展的气力源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在不断地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犹如一棵蓬勃、参天的大树,还在逐渐地增添着新鲜的活力和内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自然是让学生获得认知,包括经验的分享、理智的挑战以及知识的建构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本身的文化作用,具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是人文性最强的一种语言。汉字的字义和字形的联系性以及字形和字音的随机性,赋予了汉字那么多的灵性,汉语语词的丰富性和语法、表达对策的多样性,又为这种灵性提供了广阔的有着空间。徜徉于汉语的海洋之中,不仅自己能把握、体味语言带给人的愉悦和美感,而且能够带着学生去品味本民族文化的深沉、厚重而持久,难道不是一个语文教师终身的享受吗?比如,汉字的构字方式,本身就反映了先民认知事物、观察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反映了民族文化中形象思维的特点。而一句精辟的格言,一首隽永的小诗,更可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让人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哲人对唔,与先贤座谈,以而感受生活,感受人生,获得全新的感受。钱钟书先生说过,好文章是要一生去读的,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会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还由于,文章内容的丰富性,会给人留下无穷的理解空间,令你在这种理解、感受中获得新的经验,建构起新的认知。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仅有认知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处境、感受和生活基础,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而在道德文化的层次上,得到思维的共振和心灵的共鸣,最后使他们的内心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熟悉到,教科书包含着人类的全部情感及存活方式的全部体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多少年来一直感动着人,就是里面包涵的情感体验,已经不是个体的了。以陶渊明的诗歌,到《我的空中楼阁》,不都贯串着一条精神追求的美丽?学习《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不仅要了解“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也不仅要感悟庄子的人生态度,还应该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重新熟悉、评价这种人生态度。“阿Q”难道仅仅是一个梳小辫子的落后的农民吗?在他身上,又托付了多少我们民族存活的悲欢离合!现行教材里那些沙里淘金后的作品,能给我们多少聪明的启迪、存活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啊!
同时,语文又是生活的,布满生命的。没有一个字符不托付着生命的欢腾,没有一个句子不记录着人生命的行程。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洋溢着人性之美,对于陶冶情操、进展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是良好的载体,以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逐步地走向健康,走向完善。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本质的美,即借助语言所展现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生活之美,人物之美等。学生的简单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使得他们对于生活的见解和感受必然是肤浅的、不成熟的。需要我们给空缺的心灵以希望,给迷蒙的眼睛以澄明,给稚嫩的双手以气力,给弯曲的脊梁以挺拔,给脆弱的神经以自信。因此,以关注人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角度出发,我们有责任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抽象的符号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借助这种自己发明的抽象的语言符号,实现对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替代,实现了主体性人格的构建,实现了文明的传承和进化的浓缩。给学生以真诚的感动,让他们获得真的聪明、善的陶冶和美的教化。使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感到人生的欢快,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毅力。
自然,语文的培养,决不是靠单纯的说教和一味的施压所能奏效的。这种培养应该是同等的给予,共同的感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强人所难的灌输。语文教师的事业是诗人的事业,既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也需要一份浪漫的情怀。面对天地的神奇,人类的伟大和社会的美好,只要我们用音乐家的耳朵、诗人的嗅觉和美术家的眼睛去倾听、去体味、去观察,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知识海洋的浩瀚和人类文明的伟大,以而形成应有的语文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