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文本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5019 浏览:177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量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由于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以发现的眼光去读文本,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教师才能知道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教师能否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有着的作用和价值。
那么,如何直面文本,解读教材呢?

一、以文本的具体内容中去解读

要以写作的目的、倾向、思想作用等方面去确定文本的中心,也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假如脱离了文本,一切将无以谈起。《木兰诗》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文章,塑造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但是她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英雄形象呢?我们应该以文本中去解读、去感受,才能把她和一般的英雄区分开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以此替爷征”,这里突出的是一位英雄形象吗?实在作者在反复夸大一个孝女的形象,这就是解读文本的结果。实在木兰代父以军并没有那么高尚——热爱祖国,建功立业,相反,她的动机相当单纯——为父亲、为家庭勇挑重担,甘愿付出。在踏上征途的描写更突出了木兰对家庭和父母的无比思念之情,这也是非常朴素的情怀。“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全文中最出色的地方,突出了木兰光彩照人的形象,动机也是相当单纯的,所向往的幸福的家庭生活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磨刀霍霍向猪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集中体现的是木兰爱女装和爱美之心,反映的是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木兰千百年来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理由。假如不以文本本身去解读,就只能简单地以英雄概之。郑振铎的《猫》写了作者三次养猫的事件,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情绪。第一只猫漂亮,我喜欢;第二只猫乖巧,我喜欢;第三只猫丑陋,我讨厌。解读文本得知,文章不是赞美猫的乖巧、漂亮,而是作者深深的悔意:第三只猫是丑陋的,但它是无辜的,由于我的偏见导致第三只猫含冤而死。体现的是深刻的社会现象——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这样捉住了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捉住了文章的中心。

二、以文本的主旋律中去解读

寻找文章的主旋律,也就是寻找文本的关键词语和反复出现的句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文中主旋律是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文章中“小山”、“小摇篮”、“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既突出了“温晴”可人的特点,把冬天的济南女性化了,母性化了,反映了作者在这段时间的心理感受,流露出对济南的无比热爱和闲适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我们都非常熟悉,只要专心感受就能很快地找到文章的主旋律,就是四次“背影”、三次“流泪”,以中可以清楚地捕捉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在流泪中引起共鸣,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深情。读到这里,很多人留下了泪水。只有直面文本,找到文本的主旋律,就会找到解读文本的金钥匙,以而打开我们学习知识的大门。

三、以文本的重大变化中去解读

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留意文本中较大的跳跃、突转。《天子的新装》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人看来是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天子昏庸无能,穷奢极欲;统治者上到天子下到群众,都是愚蠢无知,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丑的面目。表面看来是符和文本的,也是紧抓文本的,但是没有捉住文本的突变。文本的“游行大典”时,一个小孩说了真话,这就是突变,这样一下子把文本的矛盾划分了:小孩子说真话,成人说谎言。这就构成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矛盾,所以这才是文本的主要矛盾。作者赞扬的是天真天真的童心,更是呼唤人性的回归,所以把握住文本的变化就能很好地把握文本的中心。

四、以文本的空缺中去解读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特别要留意文本留给我们的空缺,这是相当可贵的,可以让我们再想象、再创造,给文本一个新的生命,让它再一次翱翔。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写出了于勒的悲惨遭遇,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冷酷无情。结尾菲利普夫妇像躲瘟疫一样躲开了于勒,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不得而知。这恰恰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重构文章,给文本来一段结尾,既是对文本的强化,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再想象、再创造的能力,又能提高写作能力,其作用是非常大的。再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学生和蚂蚁、蜜蜂、蝴蝶、野花打起招呼并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同时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文本本身有“留白”,教师通过深钻教材,挖掘出这些潜在资源,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中任意翱翔,播撒革新教学论文的种子。

五、防止对文本的随意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也被大大开放,有人甚至以为只要是学生说的都应鼓励,对文本内容的随意引申和曲解都能得到老师的赞同。《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碰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可是为了拓展文本,有人提出“移山”不如“搬家”,竟然引发移山和搬家的大讨论,实在早已阔别了文本。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价值可言?更有甚者,以为《武松打虎》中武松打死了老虎,而对武松进行强烈的谴责;《精卫填海》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都是脱离文本解读,随意引申造成的恶果。
钱梦龙老师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语文教学的深度。只有我们重视了文本的解读,确定了它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才有它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只要我们以直面文本、解读文本出发,再加上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语文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雪山初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