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26619 浏览:1199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四、要发掘素质教育的审美性

由于汉字具有造型美、情调美,篇章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因此语文具有审美功能。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它们是言语的典范,又是学生熟悉美、欣赏美的途径和范本。语文教学应努力使课文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1.在朗读课文中充分感受美

“背不过不开讲,背诵放在第一位,时间上排第一位”这是全国特级教师、“新语文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法”的创始人韩军的教学经验总结,背和读始终贯串在他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朗读课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朗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激发美的情趣。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总是留意把自己的音色、语调同课文的内容协调的进行范读,让学生领会、欣赏文中景色、意境、语言、情感的美,以美诱使学生入神、入境,走进课文。
(2)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感受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感受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3)唤起美的想象。诗文的美好意境,引发丰富美好的想象。诗歌《天上的市井》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神奇的夜景,由街灯神驰太空,想到明星,再由明星回到人间的街灯——“天上的明星现了,似乎点着无数的街灯。”巧妙回环的用喻,在教师柔略带神秘的语调中,自然会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那虚无缥缈的太空,真的好象有一条美丽而繁华的市井;地上无数的街灯真的好象变成了无数的星星。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想象,将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2.在课文浅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荷塘月色》中荷塘的舒适美、月色的朦胧美,《风景谈》中延安抗日军民崇高的心灵美,《边城》中民风的淳朴美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浅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捉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浅析作品首先要捉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了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来传达的。
(2)捉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留意引导学生浅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着普遍社会作用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优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3)捉住美的意境。浅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这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色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舒适、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

3.在写作练习中发现美、创造美

(1)用眼发现美。在提高文学作品美的鉴赏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实际的观察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对美的识辨能力却有高下之分。同样是橘树,在一般人眼里,只不过是一颗树而已,屈原却以中体悟出了人格的魅力,定下了千古名篇《橘颂》。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
(2)专心创造美。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自然的美、人的美,在一次次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大自然的美好使他们愉悦,人性的崇高使他们敬仰,人情的美好使他们感动。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各学科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教师只有捉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
作者先容:
林永胜(1966-),男,福建省永安市人,职称:讲师,学历:本科,主要探讨方向:汉语语言文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