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3944 浏览:113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此看来,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必然走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熟悉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进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时,并没有把情节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浅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熟悉。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二、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的学习策略。”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心理学的探讨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进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索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文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索的“讲读”方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索和感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技能的练习。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策略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的解答。但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地思索不足。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碰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碰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留意捉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留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留意消息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以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很多其他的描写策略。这样学生再碰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浅析了。

三、独立思索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探讨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索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索不足,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以性和依靠性。由于不受旁人的指点,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索不足,得出的熟悉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索思维练习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索。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假如仅仅让学生独立思索,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由于个人的聪明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索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上风。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索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索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练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在讨论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不足比较轻易激发讨论,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不足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不足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不足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不足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不足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不足。自读初期,讨论的不足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不足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同等、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做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赐与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公道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以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轻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介入,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同等、、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四、思维练习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练习,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练习必须和语言练习结合起来。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练习,我以为最要紧的是练习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练习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以心理学的角度,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终极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定其正误,体察其具体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表情达意就能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就能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探讨性阅读教学中,背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作用,并赐与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练习作用是全方位的,以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二是要讲究背诵的策略。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要仔仔细细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更轻易记得牢,背会的内容还要经常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