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种子在语文教学沃土里扎根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4605 浏览:133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进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责任,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道德进展的良好工具。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让德育与语文融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语文的课程目标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德育渗透。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让学生以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这是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以及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诸方面都得到进展。以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并推动教学论文诸素质和谐全面地进展。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根本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其他的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误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练习、句段篇章的学习与德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教学论文。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中有着着以下误区。

(一)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度把握不准

一是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倾向。受教学评估系统的影响,教师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与练习上,德育往往处于“缺席”地位。一些教师放弃了对学生的人文的熏陶,放弃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把语文当作一种工具,只对课文进行技术层面的浅析与练习,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二是过分夸大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与前一种倾向相反,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语言练习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以而影响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提高。

(二)脱离语文教学实施德育。

在听、说、读、写练习之外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这种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收益未几!如学习一篇文章,只是捉住有关情节的进展、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提问,最后,学生记住了一个一个的不足和一段段细节,而没有以文章的整体上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不仅使文章失去了它的人文性,也使文章失去了原汁原味,学生不能以课文中感受出文字的深刻含义和意境的悠远,逐渐也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三)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

很多课文的作者是一些阅历丰富的人,他们的文字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小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如何把握思想教育的“度”,是个需要留意的不足。一些老师在讲课文时,千方百计想把这些隐含的信息全部都传递给小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是不是能够接受。本人以为,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文化结构,硬要将成人才能感受理解的东西拿来让小学生理解,极易走进“教育成人化”的误区。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如教《鼎湖山听泉》,可以先让同学们听上一段美妙的《高山流水》,然后配上高雅的音乐,读上一则美妙的传说,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心生向往,对自然的气力产生崇敬之情。
(二)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里面隐含一定的意境,有助于学生把较为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熟悉。如《赵州桥》,它是说明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配一幅具有现代化气势的大桥挂图,两者比较,让学生熟悉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好处,通过教师对桥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聪明才智!
(三)在浅析课文时渗透。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在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在学生了解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著名世界的大瀑布是怎样被断送的后,老师让他们畅谈:假如你当时在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你的四周有哪些污染环境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呢?不需要刻意地讲解,只要让同学主动去发现去思索。一个轻轻的问号,就这样将德育润于学生心中。
(四)在讨论中渗透德育。通过讨论,可以广泛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避免狭隘。还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辨别力,使思维健康进展。如:教学《滥竽充数》,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对寓言中出现的任务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什么是优秀的品质,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对于道德的判定也可以在讨论中完善。
(五)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渗透。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读、美诵,感受两岸人民的心声,感受人世间的真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