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活力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33941 浏览:1571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索、积极思维,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觉地获取新知识的教学策略系统。实在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途径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略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感受。

一、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吸引读者,这是趣味教学法可以鉴戒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丰富的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着力描绘面部神情风采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篇文章,为什么捉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的“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通过巧妙提问,学生的求知欲在层层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二、情感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情味,那么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而呆板的符号,又怎能理解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浅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由于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期间蕴涵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激趣,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获得清楚直观的印象。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教《山中访友》时,可先让学生欣赏《张家界风光》片,那清丽的金鞭溪、迷人的十里画廊、鬼斧神工般雕凿出来的黄龙洞……不仅学生,就连教师也被深深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再趁机引导:“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令人神往,下面让我们跟随李汉荣,专心去和大自然——‘他的朋友们’交流吧!”这样开头激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对下面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比较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轻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或新旧比较,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浅析中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在浅析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时教师可采用比较启发: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理由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理由造成的。这样一比较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五、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的层层“波涛”,也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进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形成探讨和发现知识的动力。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不足要学生预习、思索:(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理由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不足边看书边思索,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更正确了。

六、角色激趣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策略,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以而增加兴趣。如教《范进中举》时,因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登台亮相,勾画出了一幅儒林“百丑图”。这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感受胡屠户的市侩、庸俗、势力,范进的猥琐懦弱,张乡绅的老奸巨滑,以而理解文章的讽刺艺术。
教学兴趣固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升语文教学活力不可忽视的不足。
(泌阳县泌水镇中心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