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型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6116 浏览:208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型文本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提供了鲜活的语言支撑和生动的内容铺垫,因此本文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情感型文本阅读教学进行了浅析,以期对阅读教学有所鉴戒。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型文本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深入进行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以进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索的不足之一。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情感型文本的阅读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既能在话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印度洋上生死夜》可以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话题:皮埃尔面对着几次抉择,他分别选择了什么?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后两个选择,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轻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气力,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

二、自主探究与教师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为学生营造、同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夸大了学生主体性不即是教师主导性的缺失。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理解流于肤浅时,教师要耐心给予指点;当学生徘徊于语言文字的门口,教师要聪明地引领学生登堂人室。具体说我们可以着重以两个方面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1、创设氛围,引导换位体验。课堂有效对话的手段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人文本语言所描述的境界之中。《半截烛炬》一文,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得非常具体,而对人物的内心却着笔很少,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可以通过教师预设的声音、图片等积极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尽可能通过情境的渲染,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的内心之中,与角色进行换位体验,心灵感应。例如在学习描写小女儿杰奎琳的文字时,请同学读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杰奎琳,你知道自己面对的什么人吗?杰奎琳,你面对的是自己心目中的仇人,为什么还“娇声”地说话?对话过后,再请同学自由地绘声绘色地读一读描写杰奎琳的文字。无须繁琐的浅析,无须给人物贴上英雄的标签,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一个为了民族大义,勇敢机智地和凶残的德国鬼子周旋的小女孩的形象已经鲜活立体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2、抠词慢引,细品咀嚼,正确把握教材,正确把握学情,引学生进人他们未能走入之处。对文本的重点抠词慢引,细品咀嚼,这是教师课堂价值之最大体现。《蚁国英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学生透过句子能感受到蚁国英雄们至死不放弃的是自己保护里层蚂蚁的信念,但不能对语言文字作进一步的探究。假如此时教师再问:那么外层蚂蚁在不放弃自己岗位的同时,放弃了什么呢?只是这轻轻一点,学生们的眼睛亮了,他们不但对“蚁国英雄”身上体现出的生命价值在头脑中有了更明晰的熟悉,而且对如何感受涵咏文本的语言文字也有了一个感性而有力的实例。

三、朗读、感悟、表达多种方式结合,充分揣摩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朗读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对于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朗读不能只是成为一种形式,朗读是为了推动教学论文感悟,朗读是为了催生情感,朗读也是为了让学生以披文入情进而进展到情动而辞发。《印度洋上生死夜》中皮埃尔声嘶力竭地呼喊“该死的船,快停下!快停下!”一句,学生大声地朗读,是由于他要读出皮埃尔的内心很着急;学生更大声地朗读,是由于他要读出皮埃尔此时心急如焚;学生嘶哑而低沉地读,是由于他以为皮埃尔的嗓子哑了,力气也用完了,但他还是坚持着一遍又一遍地喊,只要他一息尚存,就要喊到轮船上的人闻声为止。不同的朗读反映的是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不同的朗读和表达却殊途同归于人物内心的揣摩体味。

四、利用空缺点,展开丰富想象,给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平台

阅读之后,能把感受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阅读的本领。但在阅读时,能够凭借文本的语言,利用其空缺点,展开公道而丰富的想象,让平面的人物形象立体化,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这更是一种了不起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加以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文本语言的空缺,并巧妙地进行组织引领。《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抽搐”的不同意思后,进一步追问:此时,面对即将死去的妻子,你会看到皮埃尔有怎样的体现?学生自然而然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动情地叙述自己以为皮埃尔心痛如绞时所应该具有的动作、神情、语言,通过学生各自独特见解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皮埃尔的形象饱满起来了,文本的文字鲜活起来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也随之而变得格外灵动、格外地布满聪明。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情感型文本的阅读教学,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范围内,不断探讨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实现学生阅读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