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中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3638 浏览:1567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能引导学生熟悉发现古典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美”和无穷意趣呢?这是我语文教学中时常考虑的一个不足。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用流行歌词解读古典诗词,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诵读、探究古典诗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不少。
关键词:流行歌曲古典文化意境修辞
周杰伦是当下相当走红的一个歌星,他的歌不仅学生喜欢,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喜欢。特别是他的中国风系列如《菊花台》《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等。也看了很多文章对他中国风以及古典诗词运用的评论,就想,假如能把他的歌带入课堂,我的课堂岂不活色生香、趣味无比了啊。这样想来,就动手准备,谁料想着简单的事,一旦做了,就会发现很多新不足,这些古色古香的歌词中,不仅隐藏着唐诗宋词的踪迹,更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为听众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颇具审美情调的意境,再配上优美的旋律,所以才得以走红,经久传唱。可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挖掘的也不仅仅只是唐诗宋词了,我试着在课堂上运用,效果颇佳。

一、流行歌词中的意境

由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词作者为方文山,自出品以来就久经传唱。而我也极度地喜欢。当我把这首歌在
语文课上放给学生听时,虽是初二的学生也听得如醉如痴。
值此机会,我把一盏离愁、月圆更寂寞、一壶漂泊和枫叶、墙、竹篱这些词写在了黑板上。
我问学生:请问你看到这些字和词时心里有什么感觉?请试着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觉或你想象的画面:
以下是一些同学写的:
1.当我读到“一盏离愁”时,我看到了在一盏油灯下,两个即将分别的人和他们脸上的泪水。

2.我看到枫叶二字,就想到了秋天,想到了离别。

3.我看到月圆更寂寞时,不仅想到了离别,还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在表扬同学们善于联想的同时,我也借此引入了“意象”和“意境”的话题。所谓“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而同学们喜欢这首歌,正是由于词作者借助古诗词用韵的效果,为我们交织出一幅幅有着淡淡忧伤意境的凄美画面,再借助婉转悠长的曲调,凄冷迷茫的意境跃然眼前。满足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又保存民族性的双重需求,成为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我又播放了周杰伦的《千里之外》和《菊花台》,并在背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品味,学生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感受。
趁热打铁,我在背投上打出同学们学过的《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请同学们找出此诗的意象,并试着品读个中意境。
同学们纷纷发言,经过讨论,大家确定了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作者通过种种铺垫,让我们看到一片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的江雪。而江雪与诗中的戴着蓑笠的老翁,又互为映衬,构成了本诗深远的、天人合一的渺远意境。

二、流行歌曲中的修辞运用

周杰伦另一首比较流行的《菊花台》。这首婉约而略带忧伤的歌词继续着周杰伦(词作者:方文山)中国风的特点,而这歌词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不仅有我们熟悉的比喻,还有学生不宜理解的通感、比拟、移就等类型。
通感: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符合这一条件亦即运用移觉修辞方式原则。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形式。
移就(移用):甲乙两项关联,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在学习了通感、比拟、移就的知识点之后,我让同学们找出《菊花台》中使用这些修辞的句子:经同学们反复讨论,最后确定: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运用了通感修辞)将感觉不到的梦化成似乎可感的味觉;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移用修辞)“惨白”是形容人脸色的,这里却修饰“月”;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比拟修辞)把本是人的动作“弹”运用到“雨”字上;随风飘散你的样子容貌//菊花残满地伤(比拟修辞)把人独占的“伤”化用到满地,构筑哀伤意境;你的笑脸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比拟修辞)把形容物的“泛黄”运来修饰人的笑脸。等等。
下课铃响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地品味着《菊花台》里淡淡地哀伤和舒缓地曲调,而我的有关“意象”、“意境”、“通感”、“移用”、“比拟”的拓展教学也在他们的轻声吟唱中完成。在同学们兴奋的目光中我告诉他们:流行音乐正是借助博大精深而韵味无穷的传统文化,才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虽身处网络时代和国际化确当下,也请同学们珍视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亦懂得聆听和追寻古典文化的芳踪,亲身去感受、认知我们民族文化所独占的殊美意境,一定会有无穷收获。
参考资料: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
《中学语文园地》“浅谈通感和词语移用”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十九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