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人文化语文教学方式构建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8944 浏览:341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革新教学论文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内容要新。因而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即做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结合。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方式;高职院校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并且以后台走向前台,以边沿走向中心,极大地挤占了中国精英文学和文化的存活空间,也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已不复有着。一批人文学者,尤其是以事文学探讨的人文学者,正在转移自已的探讨视点,投入到日益变化的社会洪流中去解读和诠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革新教学论文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内容要新。只有做到了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以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因而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即做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结合:

1.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特点要求我们要将论述教学与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结合起来。
首先,开展以培养文化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社会科学讲座,开展文化艺术节,邀请名人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开办文学沙龙,建设学生文艺及文学社团等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努力营造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将进一步拓展高职大学语文的外延,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语文环境。
其次,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将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可定期、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某一课题的社会调查,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形成将文化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逐步形成高尚的文化素质教育。
再次,除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其次就是社会生话的介入。社会生话是一本自然的教科书,只要学生专心观察生话、体验生话,便会学到很多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话动,体验生话,使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世界。这可以使学生以中学到更多、更好的语文知识,而且更好地实践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2.大学语文与文学史结合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谢稚以为:给学生以整体文化现象熟悉,以文学史为线,以精典作品为点,串成一个精美的项链式文化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这样的讲座既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又不至于高深莫测,最主要的是学生喜于接受。
作家、作品需要但不能只是孤立独立浅析。作家有生于不同时代、面对不同境遇的不同思想和审美趣味,亦有在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精神人格、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有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和共鸣,所以应该在文学史中考察。不同作品之间有相互激发而天生的作用,也只有在众多文本的比较、互视中方能谈其特点,谈其内在精神和体现形式的传承与进展,因此也不能脱离文学史的视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逐篇讲授,在教学中既不将作家置于整个文化史中来熟悉其历史命运、现实处境和心态,也不结合整个文学史来熟悉众多作品的内在一致性、时代特点和个性风格。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学史的轮廓,只是为了考试而孤立地掌握一篇篇作品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教材和教师的观点,不能与作者、作品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共融,不会激发更多的人文思索。
我们在讲课之前,先就整个中外文学史做一个总体概括,讲中国古代、现代、外国文学各单元之前,又先把相关的文学史串讲一遍。在讲解作品时,不仅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讲解单篇作品,还根据我们对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和文学创作的整体理解,去浅析某一文人之境遇、心态和思想情感表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教师似乎觉得非专业学生没必要知道这么多,实在,用文学史专业课的方式讲大学语文,是“取法乎上”的策略,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更难而是更轻易理解和接受。只是这对教师的要求会高一些,须有深厚的中外文学、文化史基础,以及论述浅析能力。也许这对于有些大学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保持阅读一些文学史教材和作品选,以及中外哲学史、文化史,也关注一些当代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现象,以发现古今沟通和转换之处,那么完全可以把这门课讲得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结合专业特点,使公共基础课教育与职业接轨

《大学语文》是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按照学院的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计算机系、学前教育系开设《大学语文》课,第二学期艺术系开设《大学语文》课。两学年共计21个教学班,学生约2,200人。课程组教师留意教学中的职业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如对旅游专业可增加旅游文学,山水诗词,神话故事,宗教文化,可以选《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艺术类专业可增加《中国景观史》、《中国园林文化史》,计算机系各专业的学生,学期作业的提交则采取电子版网上发送的形式,作业类型包括word读书报告;ppt.课件;w.诗词配乐朗诵;flash课文演示,文化素质课与专业课相支撑。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文学的内容用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表达,把语文课的学习与计算机运用程序的学习结合起来,突出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对学生未来进入职场提供必要的职业角色演练。
参考文献:
[1]陈文忠.文学论述[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彭书雄,赵丽玲.《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简述》,《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